烏克蘭的局勢,隨著聯軍的進擊之后,這邊分成了兩個方面,一方以尼古拉斯基為主的聯軍,另一邊則是麥爾尼茨基為主。
雖說聯軍的規模很大,但面對著有著大宋支持的麥爾尼茨基,還是沒有占據一絲的優勢。
而且處于攻勢一方的聯軍,在遭遇到由水泥澆筑的防御陣型之時,根本就沒法有所寸進。
不過即便是如此艱難的攻勢,尼古拉斯基依舊不會退縮,他這個聯盟主將的位置,可不是那么穩固,一旦出現任何退縮的跡象,定然會被其他人取而代之。
因此,即便面對著堅固的堡壘,尼古拉斯基依舊發起了一陣陣的攻勢,士兵們如同潮水一般,朝著麥爾尼茨基的防御陣進攻。
而至于麥爾尼茨基這邊,卻沒有對這一次的戰役有過任何的擔憂,他可是見識過大宋堡壘的威力。
如此一來,烏克蘭的戰局,從一開始尼古拉斯基的高調進攻,然后到進攻受阻之后,局勢逐漸朝著麥爾尼茨基這邊傾斜。
等到尼古拉斯基這邊攻勢減弱,士兵開始出現疲軟狀態之后,麥爾尼茨基這邊卻是毅然進行了反擊。
大量的士兵,手里緊握著手榴彈,一往無前地進行反沖鋒,身后則是火槍隊的三段式射擊。
對于此次的反擊,麥爾尼茨基早就做好了準備,一旦對方的進攻有疲軟的跡象之時,那便是他反擊的時機。
畢竟在猛烈進攻無果之后,士兵的整體士氣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時候趁機反擊,便會有一定的效果。
麥爾尼茨基的這些戰術,自然都是從大宋那邊學過來的,至于戰術的實用性,那就只能是看眼前的戰斗結果了。
雖說對大宋戰術抱有著絕對的信心,不過麥爾尼茨基還是免不了緊張一把,畢竟這可是決定他跟尼古拉斯基之間勝敗的關鍵。
若是沒法從此次反擊之中取得勝算,麥爾尼茨基的軍隊也只能局限于防守之類的事情了,不可能有明顯的反擊效果。
到時候即便尼古拉斯基的進攻沒法獲得突破,但反過來麥爾尼茨基這邊亦是一樣,雙方都會進入僵持的狀態。
而對于這種狀態,麥爾尼茨基是最不想看到的,畢竟雙方進入僵持之后,他便失去了向外擴張的機會。
而尼古拉斯基這邊的聯軍,也會在不斷地戰斗之中,提升士兵的實力,并通過不斷的磨合,使得軍隊實力明顯提升。
再加上尼古拉斯基身后還有著一個狡猾的普尼羅斯基,一旦讓這廝取代尼古拉斯基的位置,到時候聯軍的實力亦是會更加強悍。
麥爾尼茨基對于兩個對手的性子還是很了解的,通過偵查局反饋的情報,以及對方的一貫軍隊布置,都能夠看得出兩人在統帥方面的差別。
在麥爾尼茨基看來,普尼羅斯基的水平,比尼古拉斯基要更加強,若是讓普尼羅斯基上位的話,那以后的戰斗就更加艱難了。
這也是麥爾尼茨基要趁此機會,一舉搞定聯軍的緣故,當然,這也不是一次反擊就能夠達到的,他想要的結果,是想要通過反擊的機會,對聯軍產生一定的打擊,以此壓制對方的士氣。
當麥爾尼茨基的軍隊不斷地進行反沖之時,聯軍這邊的士兵亦是在頑強地抵抗之中。
眼前的戰場之上,愣是出現了非常詭異的現象,原先還猛烈攻擊的一方,轉眼間就成為了頑強抵抗的一方。
雖說聯軍的規模要更加大,但這邊的士兵本來素質就很雜亂,如今再加上因為猛烈進攻產生的疲乏,在面對著麥爾尼茨基軍隊的反擊之下,很快就出現了潰敗的跡象。
一看到軍隊局部出現潰敗之時,尼古拉斯基直接將身邊的親兵都派了上去,用以彌補這些漏洞。
尼古拉斯基的親兵可都是他從軍隊里邊精挑細選出來的精兵,每一個士兵的實力,都是能夠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