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中將花費重金打造的環首刀已經背在了劉浪的背上,遲大奎也順理成章的成了“決死隊”副隊長。
這還不算,遲少校的兩把駁殼槍可不計算在230把駁殼槍之內,另外警衛排的戰士還得捏著鼻子把自己身上的彈夾送了5個給他們的副營長,外加四枚手榴彈。
浪胖的理由很簡單,不能光來人,這裝備得另算。
幾乎已經被勒索習慣的陸軍中將都已經沒力氣和這貨算賬了,站在石頭上給即將趕赴遠方戰場的“決死隊”說了幾句勉勵的話,順便再確定了下師部定的獎勵政策鼓舞了下士氣,就甩手走人了,由趙登宇代他送“決死隊”出征。
所有的裝備,都根據劉浪制定的計劃分配給每個人,現在決死隊除去劉浪和遲大奎這兩個正副隊長以外,一共220人,基本裝備是每個人一把駁殼槍配發4個彈夾外加80發子彈,一把環首大刀,四枚手榴彈,一個裝滿水的軍用水壺和裝著四天口糧的糧食袋。
口糧是劉浪昨晚專門和旅部直屬炊事班交待的,用的炒米和炒面混合,都是熟的,用熱水一泡就能吃,如果沒熱水,合著冷水也能勉強咽下去,雖然沒有什么口感可言,但基本能保證人體所需的能量。
但這,只是每個人的基本裝備,另外還有根據分工攜帶的不同裝備。
有對步槍射擊有一定精準度的40名入伍超過4年的軍士配步槍和100發步槍子彈,有45名軍齡稍短一點的士兵配發一桿伯格曼沖鋒槍和5個20發彈匣。
并成立6個輕機槍火力組,有12個有輕機槍射擊經驗的士兵擔任正副射手,一個入伍年齡稍短一點的士兵幫他們背負400發子彈并協助他們攜帶捷克式輕機槍前進。
9個擲彈筒小組,每組2個人,一個是擲彈筒手攜帶擲彈筒,一個是副射手負責攜帶榴彈。
30個炸藥包歸30名爆破手,一人一個背著。另外有9名士兵掛雙槍,并攜帶一部分工兵用鐵鎬和鐵鍬。
“決死隊”是去搞偷襲,打日軍一個悶棍就跑,又不是要和他們搞攻防戰?
不過,雖然劉浪提出要這些裝備讓人有些無語,但趙登宇還是滿足了劉浪的這個要求。
畢竟,這也算是未雨綢繆,戰爭可不是寫好的劇本,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劉浪就知道一個戰例,而且還是屬于日本人的,他們同樣也是組成一部精銳去玩偷襲,而且是深入紅色部隊的腹地,雖然偷襲不怎么成功過,但卻是成功的激怒了紅色部隊指揮官。
那位未來的共和國元帥調集了數千人的優勢兵力將那股膽大包天的日軍圍住,卻打了一場令他未來數十年都心結難處的仗。
中日雙方皆傷亡慘重,卻沒有按照他預想的一樣全殲那股日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因為紅色部隊缺乏火炮,如果有火炮的話,別說數百日寇,就是兩三千,以紅色部隊的戰斗精神,也能把他們盡數埋葬在巍巍太行。
但火炮也不是說就那一天沒有,而是長期都缺乏,日寇能抵擋住進攻而沒有讓紅色部隊精銳突進防線的,正是他們嫻熟的工事挖掘能力。不僅有足夠強的技能,還攜帶了工具,那是他們僥幸逃脫了近百人的內因。
細節,決定成敗。
雖然自己是來自于未來的小蝴蝶,完全洞悉歷史的走向,甚至都知道日寇會把炮兵放在那個大致的方位,就像是打游戲地圖已經明了,但劉浪卻絕不會因此就小看了自己的對手。
日軍,比劉浪想象中還要更狡猾,更強大。華夏先輩們的付出,也比歷史書上要更多。
他寧愿,準備的更充分一些。
100多號人,都有了自己的基本裝逼和任務裝備,平均負重達25斤以上,而剩下的幾十號人,自然也不能閑著,他們負責攜帶彈藥,足夠多的彈藥,手榴彈和步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