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嘎》開始,開啟了抗戰劇呈現不嚴肅的先河,此后衍生出諸如《抗戰霸王花》《神勇擲彈手》諸多浮夸的片子筆者姑且將這種風格稱為‘抗戰浮夸風’。
《舉起手來》浮夸嗎?
筆者認為,在細節處理上,該劇依舊是嚴謹的,情節脈絡嚴絲合縫,但在搏斗鏡頭上,采用了喜劇化的處理方式。
此外,筆者基于集搜客大數據軟件爬取諸多對于《舉起手來》的在線評論,除了發現諸多頻繁出現的梗之外,還有對于這部片子是抗戰喜劇或抗戰神劇的爭辯。
筆者認為兩者都有超現實的因素在里面,但喜劇是故意夸張,而神劇卻是超現實的夸張。
就說三個鬼子舉著木頭想要攔截火車這個舉動吧,基于常識這是常人都不會去想也不會去做的事情,這就是故意夸張的表現手法;而《神勇擲彈手》里面,一顆手雷精確制導進鬼子碉堡,這就是超現實了。
衡量兩者之間的,其實就是一個度的問題。《舉起手來》的度,在常人之上,可并未到達超越現實的程度。簡單而言,《舉起手來》里面的大多場面是可以模仿做到的,但你不可能像神勇擲彈手一樣,把一顆手雷扔出百米遠,還能精確進洞
最后,筆者認為,同出李南池這一個編劇手下的作品,之所以目前出現了《舉起手來》和《地道戰》風格兩級分化的情況,是因為李南池這個年輕人對電影和電視的功能定位不同。如果說在電影上,這個年輕人要傳達出一些深層次的東西,那么在電視上,這個年輕人只帶上了‘娛樂于民’的簡單考量!”
這篇影評文下面的評論區,也是一片熙熙攘攘。
“什么浮夸不浮夸的?這要能緩解咱們上班族的一天的工作緊張感,我就支持!”
“我覺得沒必要去深究,池大的發展方向本就是電影熒幕,根本不是電視屏幕,《舉起手來》池大只是參與了劇本的編制,說白了就是恰點錢而已。”
“沒什么可討論的,看得灰心一笑不就好了?我覺得把所有的抗戰劇擺在一塊兒,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去關注,就看鬼子神態,鬼子的表情一眼就能看出是這兩人的作品,這兩個年輕人對于鬼子的形象塑造,已經顯示出獨具特色的個人表情。明明鬼子神態很嚴肅,但就是有一種讓你看一眼就想笑的魔力。”
李南池明白為什么那么多影評中,唯獨這篇上了圍脖熱搜了。
一來“抗戰浮夸風”這個詞語起得新奇,讓人好奇;二來自己粉絲助了大力,這篇影評雖然起了個吸引眼球看似批判的名字,但出于京影友誼,劉一筆并沒有與其他犀利的影評人一樣去批判這部抗戰片里扯淡的搏斗鏡頭。尤其是該影評的最后一段,實際上是在為李南池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開脫。
本來自己的粉絲沖著這名字,肯定是準備點進去開噴的,結果看到最后才發現,這好像是“己方人士”,在一眾批判的劇評中,這讓這些粉絲有種難得一見的感覺。
看著這篇劇評,李南池沒想到,這位劇評人確實給點到了一點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