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瞬間能共鳴、全民記憶可回味、情感相撞要來潮。”
此話一出,面前的中年記者在心中頓時記下,后面站著的兩位跟班記者,也是眼睛一亮。心中不由感慨,不愧是總編劇啊,一句話把這部電影故事的特征就概括得很到位。
事實上,在這些天里,隨著《我和我的祖國》這部獻禮片的熱映,也有不少影評人在分析概括為什么這部獻禮片電影會這么火?
分析出來的文章有很多,但在這位央視老牌記者看來,總感覺隔著一層紗,距離核心總感覺差了一點意思。或者說,他們不是影片的參與者,說話分析的底氣,總沒有眼前這一位來得那么足。
現在,這位年輕的總編劇一句話,就點題了,故而這位中年記者在心中感慨,還得是原作者最能概括自己想要表達的主旨。簡單明了,又直達命中準心。
因為這句話略微驚訝了之后,這位中年記者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
他也是老江湖了。
準確的說,是知曉李南池的采訪說話風格的。
這些年里,作為在影視圈呼風喚雨的人物,且紅星廠又是隔著一個紅綠燈路口的鄰居,所以每當紅星廠搞出什么動靜的時候,來自于自家的采訪并不怎么缺。那么這多次采訪接觸下來,對于紅星廠這位年輕當家人的采訪風格逐漸也是確定知曉的。
概括而言,就是
采訪一上來,給出態度,擺開陣仗;尖銳批判性的問題,化身“李大炮”;大而籠統的問題能聚焦于微;看上去淺顯的問題又能說出別人看不到的點
簡而言之,就是會聊天。
記者往往是很愿意與這類風格的人聊天,并不是一味的侃大山,這什么問題都能招架得住,而且自己也能獲得報道的深度。
當下,這位中年導演繼續問道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在七位導演里,除了李導您,其他六位導演都是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年齡階梯內成名的,而李導您作為新生代導演的卓越代表,在過程中面對其他導演,會是怎樣的一個心態呢?”
李南池哈哈一笑的說道
“嗯,這個怎么說呢,我認為電影是一個很復雜的統籌性工程,像我這樣一位新生代導演,客觀的說,在很多方面對比這些年代導演是有差距的,這種差距首先就體現在鏡頭表達上。鏡頭表達不是說可以速成的東西,這是需要時間來積累、也需要去取長補短的。”
“所以,我本人十分樂意與各位導演合作,這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事實上,像陳導、文導等都可以說是京影的老師了,在我還在上學的時候,這幾位還是我們講臺上的邀請嘉賓呢。那時候,我坐在臺下就在想,或許有一天我也會嘗試著進入影視圈里看一看。”
面對記者提出的這樣一個問題,李南池從“鏡頭表達的學習”這樣一個屬于專業領域的角度予以了答案。
聽聞此言,坐在對面的記者心中感嘆,這就是情商啊。沒有恃才傲物,也沒有畢恭畢敬。
接著問了幾個相關的問題后,中年記者又提出了一個網上關注度挺高的問題“那么在七個故事中,李導您選擇拍攝了《奪冠》這樣一個故事,為什么會做這種選擇?”
這樣一個問題,其實是在網上討論得比較火的一個話題。大家都知道,七個故事的劇本都是出自于紅星影視之手,在網友們看來李南池本人應該是有著優先選擇性的。
但從最終的大熒幕結果看來,用網友的話說,李南池既沒有選擇逼格最高的《白晝流星》,也沒有選擇國家主題的《回歸》,亦沒有選擇又帥又颯的《護航》,而是選擇了《奪冠》這樣一個故事,是有些“在高個兒中拔矮個兒”。
在大多數人看來,對比于像《白晝流星》、《回歸》、《護航》這三個故事,《奪冠》這故事本身至少沒有那么“大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