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撤軍的路上嬴政就與王翦、楊端和開始討論攻魏。
嬴政首先考慮的是魏國的外援,這也是這么多年來與六國斗智斗勇最重要的一點……六國雖內(nèi)斗不止,但在一國行將滅亡時又往往會有它國援救。
“燕國已無糧草不可能增援。”
“代國更是不足為慮。”
“齊國便是連燕國相邀的合縱都不會出兵,更遑論魏國了。”
“只是這楚國……”
王翦回答
“楚國于燕國合縱也不過是做個樣子。”
“且其內(nèi)部局勢未穩(wěn),屬下以為楚也不會援魏。”
嬴政皺眉搖了搖頭
“只怕未必。”
“燕國相邀時楚地距趙國路途遙遠,且三郡與楚地?zé)o切膚之痛。”
“但魏國卻并非如此,魏國與楚地相鄰,保魏便是保楚。”
“何況楚國幅員遼闊兵多將廣,楚王負芻又不似燕王喜那般昏庸……”
一番分析下王翦心服口服,抱拳道
“大王所言甚是,魏國都城大梁距魏楚邊境不過區(qū)區(qū)數(shù)十里。”
“若楚兵來援,我軍便腹背受敵。”
楊端和加了句
“且大梁城墻堅厚,周圍又水網(wǎng)密布,攻城實非易事。”
這是魏國都城大梁的一個特點。
魏國自梁惠王六年遷都至大梁城以來一直都在加固城墻,至今已有百余年。
如今這城墻已算是天下聞名的堅城了,史上秦、齊兩國數(shù)次打到大梁城下,都因為無法破城無功而返。
城堅墻厚還只是其一,更重要的還是魏國一直以來在大梁一帶挖掘運河引黃河水灌溉。
這些運河及溝渠像扇形一樣在大梁周圍展開,將開闊的地面分割成多個小塊。
這給進攻一方造成諸多不便。
甚至魏軍時不時從城內(nèi)反攻而出再城池和水網(wǎng)結(jié)合防守,使敵軍無可奈何。
王翦卻對楊端和說
“攻城我卻不太擔(dān)心,你置下不是有個工師叫沈兵嗎?”
楊端和趕忙回答
“稟大將軍。”
“沈兵已升任嗇夫!”
王翦點頭道
“如此甚好。”
“據(jù)聞他近來又制出一座叫什么……浮橋?”
楊端和回答
“大將軍所言甚是。”
“這浮橋乃原木所制,便有若木筏般浮于水面。”
“前后只需幾個時辰便可搭起一座橋供兵士通過。”
王翦點頭道
“這便是了。”
“以往我軍無法攻下大梁多是因水網(wǎng)所阻。”
“如今我等何不以浮橋克水網(wǎng),以投石機攻城墻?”
“要知在沈兵那投石機下,便是邯鄲堅城也能輕松告破,大梁又能抵擋幾日?”
楊端和想了想,就點頭說道
“大將軍所言甚是,此法或是可行。”
嬴政點頭道
“那便成了。”
“若是我軍能制出浮橋攻下水網(wǎng),這水網(wǎng)便能為我所用。”
“如此一來,便是楚軍來援也會被我等憑水網(wǎng)阻擋奈何不得。”
然后又哈哈一笑,道
“倒頭來,破這大梁城的還是沈兵……”
“也不知道這沈兵是哪來的諸多主意。”
“水車、翻車、投石機……此時又有浮橋。”
“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你二人可要將這沈兵看好了,莫讓他出什么差錯。”
“否則我大秦便失去一員福將矣!”
王、楊二人趕忙點頭稱是。
楊端和心下暗驚,這往后可不能把沈兵派到什么危險的地方去了,否則這大王怪罪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