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藤甲是在一個月后編出來的。
此時的赤藤只浸曬一個月,只是表面一層纖維化,里頭依舊還是藤肉。
可以想像越是往里就越難浸曬到,纖維化也就是越困難。
經那邊招來了三百多名編筐藝人,如果以十天編一套盔甲計算的話,那么編三千套盔甲就需要一百天也就是三個月左右。
沈兵一盤算
如果等赤藤浸泡幾個月后再開工顯然不現實。
因為那時已到明年開春楚國水軍也要開始活動了,戰事一開總不能讓敵人先等等,待我水軍盔甲制好了再戰吧?
所以盔甲應是越早編越好。
至于赤藤還沒達到編甲標準……這個問題解決起來不難,編好的盔甲也同樣可以進入浸曬程序。
只不過浸曬起來沒有藤條那么方便。
比如藤條可以全都塞到一個大桶里浸泡,曬也不用擔心某處會被遮住陽光。
制成盔甲后就得更多的空間浸泡還要擔心變形,另外還得翻曬使其均勻。
不過沈兵缺的是時間而不是人力,所以當然要選擇這么做。
如果真要說有什么影響的話,那就是藤甲經泡曬后因雜質腐去整體會縮水。
沈兵便讓經等工匠按標準加大一號編制,這樣待其縮水后就差不多能到標準盔甲大小。
沈兵試穿了下盔甲,自我感覺相當滿意,主要是因為重量輕且透氣,穿起來沒有青銅甲那種沉重感。
更重要的還是只用一半的重量卻能有披膊、笠盔甚至面具,這些幾乎將所有要害都護住了。
沈兵將這盔甲套在木人上試了下,防弓弩沒有問題,劍劈也只是在其表層劃出幾道痕。
沈兵認為,這除了藤甲纖維化變硬之外還有其柔韌有關因為柔韌所以能有緩沖于是會有一個卸力的過程。
但這點對長槍、戟等穿刺兵器的防御卻有所不及。
沈兵讓仞拿槍試了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槍尖能刺入。
不過話說回來了,便是青銅甲也同樣無法承受穿刺傷。
于是沈兵就不再猶豫了,當即命經便以此樣式編甲。
另外沈兵還問了聲
“能否加快編甲速度或是多招些人來?”
“水軍可等不及了。”
也難怪沈兵著急。
正所謂有備無患,沒人知道什么時候會開戰,盔甲當然是越早裝備越好。
經為難的回答道
“校尉有所不知。”
“編甲可不比編筐,需經緯互交且用力扎緊,否則便會留下破綻。”
這一點沈兵是明白的。
編筐可以以縱向為結構主編橫向線,也就是縱疏橫密。
畢竟籮筐是用來裝土的,不需要太過緊密。
編甲就不能這樣做了,比如橫線密而縱線疏,敵人只需要將劍鋒一平,就可以自橫向線之間的縫隙穿入人體。
所以它必須經緯相同且緊緊交錯在一起形成一張密網,這樣才能更好的將某處受力分散并將劍鋒擋在甲外。
經接著說道
“小民若是將大梁的編筐藝人盡數召來,或有千余人。”
“但編甲事關軍國大事小民不敢怠慢,是以只選手藝精湛之人。”
“若要加快速度,小民便不敢保證樣樣精品了!”
經這么說也不無道理。
尤其盔甲這東西還與兵士心理及士氣相關。
若是有幾件盔甲被敵人弩箭射穿……便會導致所有人都不相信藤甲的防護于是便有心理壓力甚至會影響士氣。
所以出于謹慎考慮先保質量再追求數量是有道理的,否則數量再多也沒有意義。
想了想,沈兵就問了聲
“老丈,編甲不同部位難度是否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