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燕對政事所知不多,于是便建議道
“大王,不若我等以百姓親屬為質,一旦百姓逃走便治其親屬之罪!”
楚王啟只反問了一句
“我等戶籍可登記完善?”
“且城內或可用此法管理,住在城外的百姓如何制止?”
這么一說項燕就沒話了。
楚國由于其國情原因戶籍登記十分混亂,尤其是在戰時新遷入許多勞力之后就更是一團糟,此時就算想實施項燕的“以親屬為質”的方法都辦不到。
頓了下,項燕只能問道
“那么,以大王之見……”
楚王啟皺了皺眉頭,回答道
“為今之計,就只有與秦國一般變法?!?
要知道楚王啟可是在秦國任過相邦的,所以當然知道該怎么面對這問題
面對秦國更優越的制度,周邊國家比如趙、魏、韓,要么跟秦國一樣變法要么就等著人口流失最終滅亡。
楚國之所以受影響較小,是因為其與秦國接壤處是西北方向巴蜀一帶交通極為不便,于是楚國制度才能一直保持到現在。
但正所謂“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正因為楚國距秦國較遠沒有改革危機,于是盡管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卻因為沒有改革而形同一盤散沙。
此時危機終于來了,秦軍就在淮北。
若沒有沈兵傳單的宣傳攻勢的話,楚國只怕還有數月的緩沖時間……通訊落后消息傳播得慢,而且范圍也不大同時也容易封鎖。
但沈兵宣傳攻勢一出,這絕對的制度優勢馬上就體現出來并激化了其內部矛盾。
結果就楚國若要阻止人口流失,就必須采用秦國一樣的制度,這樣一來秦國的制度對楚民就不再有吸引力……雙方都一樣了,當然沒人愿意背景離鄉。
然而……
項燕卻遲疑的說道
“大王,我等若是變法,亦即要收回各族的封地?!?
“各族豈會甘心?”
這一點楚王啟也考慮過。
確切的說不是收回各族的封地。
各族的封地明面上還是各族的……就像秦國一樣,只不過各族不再擁有百姓的管理權,管理權全部收歸、集中到楚王啟手里。
那各族又會服氣?
想了想,楚王啟就回道
“若是不變法,楚國便要亡了,又何來封地?”
“召集各族來朝,共同商議改革一事?!?
項燕應了聲,就派人將楚王啟的命令發布了下去。
可盡管項燕這么做了,心里卻一點都不抱希望,因為他知道這些楚國貴族都是些什么樣的人。
幾天后各族都派出使者趕到了洞庭。
昭氏來的是老臣昭恤,屈氏是屈惟,景氏是景檉,都是各大族能說得上話的人。
見此項燕心下稍定。
因為這就說明各族對此事頗為重視,畢竟此時面臨更大困難的是他們而非楚王啟,所以也在急于尋求解決之道。
另外還有斗氏、班氏等小族,來的人倒是比之前楚王負芻召集朝會時更齊了。
也不知是楚王啟的威信還是因為形勢所迫。
眾人濟濟一堂朝楚王啟施禮,倒也頗有些樣子。
楚王啟滿意的點了點頭,示意眾人起身后就說道
“諸卿應知此次為何朝會。”
“秦國大軍壓境又以告示蠱惑我大楚子民,如今百姓紛紛北上,不知諸卿有何對策?”
這是楚王啟的手腕。
其實楚王啟打從一開始就知道,甚至決定怎么做了,但他不會直截了當的就說你們要怎么怎么滴……這就顯得楚王啟剛愎自用不尊重各貴族的意見。
話題一拋出,各貴族那是感同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