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部,他們掌權與王翦掌權并沒有很大區別,依舊會對王權構成威脅。
如果再讓他們勢力坐大……并不是什么好事。
另一個很重要的一點是此時剩下的兩國確切的說是三國,也就是代、燕、齊,已不值一提了。那也就沒必要再倚仗楊端和、沈兵這樣厲害的人物了。
這也就是成語所說的“狡兔死走狗烹”。
嬴政皺了皺眉,問
“為今之計……”
李斯建議道
“大王,北地乃黃河上游事關重大。”
“其雖有我軍駐防,然不過只有區區數千人。”
“此地以往一直由李牧駐防以阻匈奴。”
“如今我軍并無能阻匈奴之人,而沈兵那神武軍……”
于是嬴政就明白了,讓楊端和駐守南方,而沈兵駐守北地。
這一南一北分開,就不容易結黨營私了。
嬴政點了點頭,問
“那么討伐燕代該以誰為將?”
李斯回答
“臣以為蒙武將軍正合適!”
嬴政恰好也想到蒙武……嬴政之前就有意栽培蒙武并以其對抗王翦,只是蒙武不爭氣而已。
現在剩下的幾個不起眼的國家,幾乎就是送給他升級的,如果再打不下來嬴政也沒辦法了。
于是嬴政想也不想就同意了李斯這方案。
嬴政沒想到的是……這其實是趙高與李斯兩人串通好的。
在沈兵被嬴政內定為扶蘇的師傅之后,李斯和趙高兩人就感覺到了威脅。
沈兵是扶蘇的師傅,那么有一天扶蘇成為大王,是個人都知道誰會成為丞相。
到時李斯肯定就要失勢,而趙高……自然也就失寵了。
當然,現在說這些似乎有些太早。
但有句話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身為權臣的他們一天到晚不想別的,就想著如何得到并將這些權力牢牢掌握在手里……
客觀的說,李斯之前還不是這樣的。
在大局未定前,李斯腦袋里想的還是一統中原,于是就盡心盡力為政。
畢竟這也能為李斯帶來功勞,于是一步步爬上丞相的位置。
但此時大局已定……那接著就是掌權的問題了,于是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與趙高為伍了。
其實說到底還是利益關系在其中起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李斯和趙高兩人認為
如果把沈兵發配到天高皇帝遠的北地,那么在沈兵身邊歷練的扶蘇自然也就被“發配”了。
扶蘇作為一名公子,幾乎可以說是內定的繼承人,離得越遠他們就越有操作的空間……
這些想法都沒錯,因為史上的他們就是因這些布局而得逞的。
問題在于,他們現在要面對的是沈兵。
而此時的沈兵,正需要一塊北地這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