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儒家影響的扶蘇就是另一回事了。
沈兵見王賁心有不服,就說道
“校尉有所不知。”
“北地百姓可不只是老弱……”
王賁不由奇道
“可屬下卻未曾見到青壯,甚至壯女、稚童都少有。”
沈兵解釋道
“校尉沒見著,是因為青壯都在代國。”
王賁想了想,不由“哦”了一聲
“將軍之意,是由此可吸引代國百姓前來?”
沈兵點了點頭,道
“敢問校尉,北地百姓為何會隨趙王嘉一同遷往代國?”
王賁答
“他們原本便是趙國子民,趙王嘉一聲令下且又有兵士脅迫,他們豈敢不從?”
沈兵贊道
“校尉此言甚是。”
“但還有另一原因,趙王嘉棄守北地,北地便勢必為匈奴所破。”
“若不跟隨趙王嘉一同遷移,便要留下被匈奴所俘。”
王賁再次“哦”了一聲,贊同道
“將軍所言甚是。”
“因此北地百姓才背井離鄉隨趙王嘉而去。”
“但可想而知,此行并非他們所愿,遷移代國只是無奈之舉。”
沈兵點頭道
“此言甚是。”
“若有朝一日代國告破,而我軍又在云中郡守住北地且大有西進收復河套之勢,校尉以為……”
王賁連連點頭道
“將軍英明!”
“我等今日善待北地老弱。”
“它日北地百姓便會紛至沓來爭相來助,到時收復河套便不在話下。”
沈兵說道
“正是如此。”
“此意便是公子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校尉以為然否?”
王賁對沈兵那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慚愧的拱手道
“王賁受教了!”
同樣扶蘇也是一臉驚異的望向沈兵。
他有些不明白沈兵是怎么做到的?
沈兵剛才那番道理似乎是把法家和儒家合而為捻到一條道上去了。
這在這時代是不可想像的,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法家與儒家勢同水火互不相容……
但其實這沒什么奇怪。
中國有句話叫“過猶不及”。
全用法家的觀點是一個極端。
全用儒家的方法又是另一個極端。
中國人講究的是“中庸”之道。
也就是兩者都用,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就剛剛好。
所以兩者當然是相通許多道理是能講到一塊去的。
愣了好半晌,扶蘇才問了聲
“將軍,接著我等該做何準備?”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采涅石冶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