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的圈地計劃在秦軍換裝了弩箭并進行必要的訓練之后就開始實施了。
其實秦軍換裝新式弩箭無需過多訓練。
弩兵依舊是弩兵,只是由之前坐在地上開弩變成站立開弩。
弓兵依舊是弓兵,只不過箭頭由青銅變成了穿透力及殺傷力更強的鐵。
其它的諸如編制、戰術等全都不變。
如果說有什么變化,那就是每百人增設一具三弓床弩。
三弓床弩屬于加強裝備不占用部隊編制。
這一方面是因為三弓床弩不需要專業訓練的兵士操作……兵士受訓的科目是作戰、騎馬等,而操作床弩實際上只需要有力氣轉動絞盤就差不多了。
若讓會作戰甚至會騎馬的兵士操作顯然浪費兵力。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每具床弩需要二十人操控。
這其中十人直接操作床弩八人負責轉動絞盤,兩人安裝弩箭,另十人負責后勤及替補……后勤是指推載滿鐵箭車,替補是萬一有人員傷亡可以及時補上。
二十人操控,如果占用原有編制且每百人裝備一具,會打亂原有編制及戰法很可能會造成一系列混亂。
比如原編制中屯長統領五十人,百將統領一百人。
占用編制會使原有一百人的部隊變成八十人,而將軍指揮作戰時又習慣以原一百人的戰力估計。
額外編制的好處就是原有機制和戰力都不變,于是戰法、習慣也不需要變,三弓床弩只是多出來的戰力。
人手問題也不難解決。
沈兵這一萬余人的隊伍總共只需裝備百具床弩,也就是額外需要兩千人。
這兩千人里有一部份是來自工匠……每具床弩至少要安排一個工匠,這工匠就負責床弩的使用、指揮,必要時還可以進行維修。
大部份操弩手則由中原調來的勞役充任。
秦軍最不缺的就是勞役,趙國、魏國、楚國被滅,甚至燕國也被打到龜縮至薊城以北。
秦軍直接啟用這些降兵不放心,更多時候是他們轉換成勞役。
沈兵到云中郡是開拓新城抵抗匈奴,構筑工事和城寨是必然的,要求數千勞役并不過份。
不過也不知是李斯、趙高有意為之還是就近送來,沈兵得到的五千勞役清一色來自趙國。
眾所周知,趙國對秦國的怨恨極深,是以其勞役極難控制,要么就是偷跑要么就暗中破壞工具甚至造反作亂……尤其此時趙國嚴格來說還沒滅亡,趙王嘉建立的代國還在那,所以造反作亂的趙人尤其兇猛。
這些勞役如果只是用于屯田、建寨、修路的話那還沒什么,看管得嚴一些,破壞工具損失也不大。
但若是把他們編入部隊操控床弩那就不一樣,一個不好若在作戰時造反,那就會出大問題了。
沈兵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讓王柏和雷檜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
在此之前沈兵先給王柏、雷檜兩人洗了洗腦
“我等若是在中原內各國征戰,沈兵定不會讓勞役上陣殺敵。”
“但今趟云中郡卻是與匈奴作戰。”
“匈奴之惡是人盡皆知,若我等丟了云中郡便會讓匈奴南下進入雁門乃至太原,劫掠的亦是原趙百姓。”
“是以還請兩位與勞役多做溝通。”
“大義當前我等務必放下仇恨共御外敵。”
“沈兵必以秦人信之、用之、待之!”
這話說的沒毛病,其實就是現代國家常用的一招利用外部矛盾來轉移內部矛盾。
這招很好用。
尤其趙人數百年來深受匈奴之害苦不堪言,王柏、雷檜兩人也是其中之一。
對趙人而言秦軍雖是可恨,但終究還是同族同根,而匈奴卻是蠻夷、是野獸……再怎么也不應該因為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