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的行軍序列是這樣的
王賁和李箋分別帶領西域騎軍及月氏騎軍一北一南朝龍城挺進。
緊隨其后便是沈兵帶領的河內軍及蒲類軍。
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西域及月氏兩軍都是騎軍,其優點就是機動速度快,當然不可能與河內軍在一起以每天五十里的速度前進。
至于蒲類軍,它雖說是騎軍但沈兵只是將其用作步卒的掩護及預備部隊。
行軍的困難在前半段,也就是從姑師進入草原的一千多里戈壁灘。
在這其間行軍要考慮的不只是兵士的食物和飲水問題,還有馬匹及所攜帶的牛羊的草料及飲水。
不過好在戈壁灘是屬于半沙漠,時不時的還會碰到些半干半綠的雜草,且秦軍隨行的牛羊都是生命力較強更耐旱的牛羊,路上旦凡碰到些有草的地方便停下讓牛羊啃食。
只不過這么一來,秦軍路過的地方就像是蝗蟲飛過似的變得寸草不生。
越往東隨著草地變多,行軍的壓力也就逐漸減小了。
進入草原之后就可以說幾乎沒有后勤壓力……因為秦軍就可以像匈奴一般以放牧的牛羊為食。
右賢王熏狁不久之后就探明了秦軍行軍序列。
熏狁在地圖上往秦軍行軍方向一看,臉色當場就變了
“秦軍這是要直取龍城哪,西域卻是將我等賣得徹底!”
也難怪熏狁會這么說,中原人很少有去過草原的,就算去了草原也是稀里糊涂的不知道哪里是哪里。
但西域的游牧民族就不一樣了,其因為環境惡劣常有牧民進入草原地區放牧,走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草原地形。
于是熏狁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西域人將匈奴賣了,使秦軍一開戰就直取龍城。
部下建議道
“右賢王,我等在龍城不過一萬兵力,應速去增援?!?
熏狁沉默了一會兒,就說道
“增援?”
“龍城是些柵欄及石砌的矮墻,我等若是增援龍城,又如何能守?”
熏狁說的沒錯。
龍城對匈奴而言雖說是戰略要地,但匈奴卻從未想過它會失守。
這一方面是因為龍城從未有過來自中原方向的威脅,于是就不需要建造多堅固的城墻。
正如之前所言,游牧民族不擅攻城也不擅守城。
若攻城一方是不擅攻城的游牧民族比如東胡,那么守城的匈奴不需要將城墻造得多堅固便能輕而易舉的守住。
另一方面,則是游牧民族極少攻城,他們更多的是搶占肥沃的草場,于是這戰爭更多是發生在城外而非攻、守城。
于是龍城雖說是戰略要地,但卻只是由石砌及柵欄胡亂圍起來的一片地,對秦軍這中原軍隊而言幾乎就是村級防御,有跟沒有差不多。
若匈奴軍隊前往龍城增援,到時與秦軍面對面廝殺,擅長機動作戰的他們又哪能討得了好?
部下不由急道
“可是右賢王,我等難道便任其攻下龍城不成?”
“那里可有十余萬牧民及大批牛羊,若是被秦軍奪了去……”
匈奴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人和牛羊,他們幾乎不考慮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熏狁想了想,就回答
“如此,我等只能以攻為守。”
部下問
“如何以攻為守?”
熏狁指著秦軍北翼的西域騎兵,道
“西域騎兵由三十六國結盟而成,其組織、指揮必定極為混亂?!?
“且西域向來膽小懦弱,若我大軍將其一圍……這三萬西域軍只怕便灰飛煙滅了!”
也難怪熏狁會這么想。
秦軍的三支軍隊里,如果說要進攻的話,原本應該是位于最后的秦軍主力也就是步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