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斷更,是因為發現這書中間出了問題而且無法彌補,于是就想著新書了。
許多讀者問是不是又是因為成績不好的原因,本書成績的確不好,兩百多追訂。但很早就這樣了,首訂九百多,不過照想應該有一大部份都是老讀者的友情支持,所以沒過多久就斷崖式的掉到五百多,然后一路掉至兩百多。
這里士兵很感激一直支持我的老讀者,友情訂能達到九百多士兵也很滿足了。
但轉型就這樣吧,士兵也看開了,抱著不看訂閱的心態往下寫。
寫到這其實已經快完本了,這時回頭一看,發現有許多情節像是在寫大綱,就寫干啥干啥,基本沒有人物的塑造和描寫……如果自己對這書都不滿意,讀者的閱讀體驗當然不會好,這是士兵犯下的錯,也是需要反省的地方。
士兵也想慢慢回頭改,但“放飛自我”的情況太多,想改基本不可能。
士兵只能說,把這書完本了,下一本盡力寫好,希望各位理解。
——————————————
沈兵認為,在敵我兵力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與反秦聯盟硬拼顯然不是明智之舉,即便神武軍有火繩槍,還有霍木桑堅城,且城內還有大量的糧食和裝備為支撐。
但羅馬軍團及馬其頓軍團的結合卻是一守一攻互相取長補短,這種以嚴格的秩序隊列以協同對敵的方陣,如果硬拼的話很容易形成敵我雙方不對稱的傷亡。
秦軍又是兵力少的一方,只要一次不對稱的傷亡,秦軍就會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
因此沈兵認為最可行的戰術就是打擊的就是敵人的指揮系統,也就是擒賊先擒王。
如果敵人只是一支部隊,擒賊先擒王這策略的效果或許并不理想,這其中尤其是羅馬軍團。
因為羅馬軍團采取“十一抽殺”律及指揮官替補的方式,也就是副官。每支軍隊都指定了這種替補軍官,一旦指揮人員負傷或陣亡很快就有人頂上代為指揮。
在這一點上,不是說別的部隊沒有,事實上戰前指定指揮官是很容易的事,比如二五百主死了由五百主頂上,五百主死了由百將頂上,秦軍也不例外。
問題在于這些五百主、百將等,他們平時并沒有參與更高階層的指揮,五百主僅指揮五百人,指揮一千人就在能力之外于是便慌了手腳,還可能出現部下不服的問題,這些在戰場上都是致命的。
羅馬軍隊優秀的地方,在于其副官平時就做為主官的助手參與、協助指揮,代替主官指揮往往能達到無縫鏈接。
當然,主官若是戰死還是有可能出現士氣下降等情況,這是無法避免的。
重點在于,此時沈兵面臨的是聯軍,一支由塞琉西為主導,馬其頓、羅馬、托勒密幾國為輔的聯軍。
這些國家平時就矛盾重重,比如安條克三世為了實現夢想總是東征西討,不久前還在與托勒密和希臘作戰。
他們只是因為秦軍這外來的強敵以及沈兵手里的新裝備而臨時結盟共御外敵而已。
對此沈兵并不覺得意外,因為史上蒙古西征歐洲時,平時在內部打來打去的歐洲也聯合起來在波蘭、匈牙利一帶共御外敵。
這也是波蘭被稱為“上帝之矛”,匈牙利被稱作“基督之盾”的原因。
不為別的,就因為歐洲各方勢力過于分散,單獨一國兵力太少根本不值一提,只有聯合起來才有可能面對強大的蒙古。
如果,沈兵能擊潰塞琉西的指揮系統,就會嚴重打擊聯軍的士氣和信心,這時聯軍的內部矛盾就會再次暴發出來并不戰而潰。
然后沈兵就得到了塞琉西軍的位置……霍木桑東北十五里的一個山丘上。
情報是由信鴿送來的,上面甚至還畫著塞琉西軍的兵力布署一萬兵力布置在偏北五里處,另一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