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很快就結束了,畢竟都是年輕人,朱棣和滿朝文武也真沒打算看到什么驚世駭俗的建議。考驗的就是基本功和臨場反應能力,所以時間卡的也很死
有太監下來收去了書寫的文章,交到了朱棣手中。
朱棣看完一篇,就隨手讓太監傳給大臣們閱覽。
朱棣的臉上一直掛著和煦的微笑,比平日多了幾分柔和。能過了初選的子弟們都還是有些真才實學的,寫的東西雖然稚嫩,但也能看出點功底了。皇帝一生所謂文治武功,朱棣在武功一項足矣名留青史,一直以來倒是文教一項名聲略差。
現在一批年輕人有這樣的底子,這就是文治功績。操作好了,可是能大大揚名的。到了他這個歲數,自知天命不多,反而更在乎這點虛名了。
嗯?突然朱棣面色一沉,輕松的心態被擊破。
引起他注意的不是文章,而是字。
一個人的字,很大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和經歷,尤其是書法水準到了一定程度的人,那可就真是人如其字了。
這篇的字很有特色,筆畫中間圓潤飽滿,透露著一絲出塵飄逸的意境。但是邊邊角角尤其是撇捺勾一類的筆畫,卻蘊藏著鋒銳。非要說的話,這字就像一把塵封了不知多少年的名劍,光華內斂,沒有一絲煙火氣。但卻鋒刃無損,只是深藏在了劍鞘中,出鞘則殺人。
書法本身到不了大師水準,但也是名家風范了。這是誰?年輕人里還有這樣的麒麟子?
朱棣沒急著看文章,直接看向了具名之處。
李存墨?竟然是他。
朱棣一陣恍惚,想起了之前皇孫的密報。
白蓮賊首林三,被朝廷告示所惑,已經入京,化身故去官員之子李存墨,寄居在言官宋大人府中。可以伴讀之名,把其控制在身邊,引出消失的妖女。
正是皇孫的這個奏折,朱棣才起了給皇孫選伴讀的念頭。
當然身為皇帝,什么林三,什么妖女唐賽兒,對他來說都不值一提。帝王有著帝王的高度,大明朝到現在,已經可以說是坐穩了江山了。偶然的變故,不管是叛軍,還是外敵,也就那么回事了。對于現在的大明朝來說,最大的危機永遠在內部。
伴讀是個好辦法,技能給皇孫拉攏一批親信,保證未來的權力交接。又能借機分化大臣的黨朋,是個不錯的舉動。雖然顯得有些急于培養親信了,有點犯忌諱,但是時間節點合適,自己那個太子的身體情況朱棣很清楚,一不小心就要白發人送黑發人了。所以這個皇孫該扶還就得扶一把,都是為了老朱家的江山。
但是朱棣從不認為,災民出身的林三真敢來,更不覺得這林三來了能寫出什么東西。所以才把伴讀的選拔搞得這么正式,沒給這林三一點暗箱操作的機會。區區叛逆,哪里需要皇孫親自犯險,真當錦衣衛和東廠是白養的?
但當看到這一頁字,朱棣恍惚了。能寫出這樣字的人,真的只是一個災民么?從字就能看出,此人從小就接受優良的教育,這是掩飾不住的。所以魯地的叛亂,背后另有勢力?
稍稍收攝心神,再看文章,卻沒什么驚喜,通篇的廢話。但這反而更可疑,小子在藏拙。
朱棣不動聲色的把文章交給太監,眼神輕微的一飄。這大太監才朱棣身邊多年,最會體會上意,瞬間明白,把文章第一個傳給了一位叫楊士奇的官員。
這位楊士奇官位不高,目前只是個翰林學士。但卻極得朱棣看重,是個治國的能人,也是他為太子和皇孫留的人才。此人后來也確實最高做到兵部尚書,死后更是被追賜左柱國、太師,極為尊榮。
之所以給他,是因為他還有一個身份,錦衣衛指揮使。
楊士奇拿到后,只看了兩眼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目不斜視,只是用眼角的余光掃了一眼老老實實候在一邊的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