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都有些了然,當然不少人心中多少都有些嫉妒。
徐經年對陸璟倒頗為親近,簡單和陸璟聊幾句后,隨后說道:“你那一房的房師推薦你為頭名,三位副主考中也有兩位薦你為會元,不過都被老夫壓了下來,你心中可有怨言?”
陸璟忙拜道:“大人也是為學生著想,學生自不會有怨言。”
徐經年點點頭道:“少年得志于前程無益,老夫看你文章頗為練達,便不忍毀了一個好苗子。”
他在御前多年,對元雍帝的性情多有了解,若是一開始便點陸璟為會元,到殿試時,恐怕元雍帝還會給壓一壓,于陸璟殿試名次不利。
“學生多謝大人替學生考慮!”陸璟謝道,心中對徐經年頗為好感,他行事本就低調,自然不愿意在虛名上出風頭。
徐經年笑道:“你能明白就好,鄉試名次落在一榜已經夠了,關鍵還在殿試。”
“學生謹記大人教誨。”陸璟謝道。
隨后徐經年又指點陸璟殿試中的注意事項,便讓陸璟離去。
三月初九,距會試放榜已有七天,京中的士子已經默默的走了七八成,也沒有過多的告別宴會,都是打聲招呼就告別離去了。
剩下的一兩成舉子,要么是京畿附近的人,要么是想留下來,看看今科殿試情況,當然也有不少無顏面對家鄉父老的舉子,不肯回鄉,在京中繼續租賃房子,打算在京中備考三年。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林如海當初在姑蘇收攏的三名舉子運氣不好,皆名落孫山,三人中的林顧和林青選擇返回姑蘇,打算三年后再戰京師。
林琛已經年過四十,即便三年后能中,一輩子到頭最高只能升到五六品之境,因此他聽從林如海的建議,派人將家人接入京師,成了林如海的幕僚。
三月十五日,殿試開始。
殿試是層層科舉考試的最后一步,殿試名次很大程度上,將決定考生仕途的起點和終點。
殿試名次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出身,不僅能獲得狀元,榜眼,探花的榮譽稱號,還能于奉天殿前唱名,于長安街上御街夸官,最重要的是一甲三人直接受封,進入翰林院任職,狀元任從六品的修撰,榜眼和探花任正七品的編修。
二甲人數不等,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亦不等,賜同進士出身。
排名二甲和三甲的進士,若能選中庶吉士還好,還能在翰林院繼續進修,三年后,會進行考核,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
其他的人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一般來說不論是外放還是在六部任職,大多都是正七品或從七品。
未考中庶吉士的二甲和三甲的進士,則需要先在六部觀政三個月,三個月后才能授官。
有關系的還能靠著一些關系,在京內謀份差事,否則就只能外放,任地方縣令或縣丞,基本上難有再返京的機會。而且只能從正八品或從八品起步,運氣不好的,甚至要落到九品。
殿試前一天,鴻臚寺的官員已經在保和殿,設置好了御座、皇案、考桌,同時排定了考生的座次,禮部亦印制好的考卷和答題的筆墨紙硯。
這一日寅時未過,天還未透亮,陸璟等人便被帶到保和殿前等候。
眾人皆是神情振奮,躍躍欲試,心中迫切想要完成鯉魚躍龍門的最后一躍。
因殿試不會罷黜考生,只會將會試的名次,根據本場殿試的成績,進行重新排序,且殿試只考策論,這就讓很多擅長策論的考生欣喜不已,歷屆科考中,有不少人憑借殿試脫穎而出。
卯時一到,鐘聲敲響,保和殿的大門,在一眾士子的矚目下緩緩開啟。
三百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