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八日,陸璟正自整理前朝史書,忽聞掌院學士張元傳召。
陸璟到后,看到趙賢也在,向張元行禮后,站到趙賢身旁。
未幾,翰林院侍講學士彭初,庶吉士魯洐和段子彥三人,依次到來。
待人到齊后,張元指著滿是灰塵的一堆書冊道:“這些書冊就是你們接下來的工作,想必你們都聽說過《乾興實錄》,本官亦不復贅言。”
彭初、趙賢等人聽到這四個字,頓時色變,陸璟神情亦頗為凝重,沒想到剛進翰林院就碰到這樣一個要命的差事。
《乾興實錄》是延康十五年時,延康帝命當時的翰林院大學士崔博,總領編撰的一部史書。
當時延康帝留下‘務實從錄’的指導思想,要求崔博對本朝先烈的豐功偉績,和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公正合理的評判。
崔博深感責任重大,亦未辜負延康帝看重,謹遵圣諭,秉持史家公正客觀的態度,秉筆直書,最終花費盡十年,披肝瀝膽,憔神悴力,玉汝于成。
只是《乾興實錄》成稿不足一個月,崔博便因耗盡心力,而溘然長逝,但也因此,身后留名,使得此書備受贊譽,翰林院眾人集體上折子,請求為此書刻石立碑。
當時上皇南巡未歸,主持政務的皇太子,為了籠絡翰林院眾人之心,便批準了此事。
立碑后,來往人群,絡繹不絕,紛紛駐足觀看,《乾興實錄》亦因此影響力大增,不少士林名士,官場清流亦得聞此書,求閱后,對其多有贊揚。
延康帝南巡歸來,看過此書后,便尋了一個借口,將石碑撤去,并命人重新修訂此書。
雖然延康帝并未明說,但不少人都猜到,恐怕是《乾興實錄》第一冊中的有些部分過于寫實,將太祖皇帝創業初期,篳路藍縷,艱難困苦的那段經歷,如實的記錄了進去。
如果不是延康帝顧忌影響,而崔博又因操勞此事而逝,恐怕他少不了要被延康帝尋個借口下獄問斬。
延康帝下令重新修訂后,翰林院中幾乎沒人愿意接這個差事。
一來崔博在士林中,本就名聲卓著,又因耗盡生機,留下此遺世佳作,使其聲名更上一層。
二來翰林院眾人對此書,都極為推崇,其內容亦廣受好評,得到諸多贊譽,若是重新修訂,不僅會留下諂媚奉上,沒有節操風骨的罵名,還將自絕于士林。
當時凡是被延康帝點名修訂的翰林學士,大都以各種理由拒絕,有不少人因態度激烈而遭受貶謫。
而愿意接這個差事的,都是些聲名狼藉之輩,沒什么公信力,即便修訂,亦不會被認可。
此事鬧得沸沸揚揚,最后延康帝命人將此書暫時封存。
如今離崔博逝去,還不到二十年,風波猶在,沒想到張元竟然舊事重提,還將這個差事派了給他們,幾人看向張元的目光,頓時變得不太友善。
張元看到陸璟幾人的神情,對他們的想法一清二楚,無奈解釋道:“這是禮部尚書許大人上本,上皇親命,本官亦曾據理力爭,奈何被上皇駁回。”
“此事已成定局,皇上的態度也和上皇一致,上皇給了你們十年期限完成此事。”張元目帶憐憫的看著幾人,嘆息道。
陸璟、趙賢等人聞言,臉色更加難看,要耗在這本書上十年,那他們的仕途前程,基本上就廢了,上皇這是在逼迫他們做選擇。
陸璟心中想法更多,尤其得知是許承敬促成此事,感覺此事是沖著他來的。
“伯修,此事由你任總纂官!”張元嘆息一聲后,對彭初道,心中卻覺得此事非常蹊蹺,上皇若是真想修訂,找誰也不該找彭伯修。
陸璟幾人回到待詔廳后,便聚在一起商議。
彭初掃視幾人一眼,率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