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幾,元雍帝邁步而出,眾人參拜后,元雍帝隨即命人傳召協辦大學士郭思、文華閣大學士顧瑀、內閣大學士徐經年、吏部尚書李謙、禮部尚書陳莒、兵部尚書傅川、刑部尚書王竹山、工部尚書蔣安幾人來議事。
等待的過程中,馮延吉在元雍帝的吩咐下,將戶部的條陳拿給陸璟。
陸璟仔細閱讀一番,基本上猜出了元雍帝提拔自己的原因,戶部條陳上所寫的內容是朝廷的新政:發行國債。
沒想到自己當日殿試策論中所提的建議竟然被朝廷采納,就是花的時間久了一點,暌違一年執行方案才出爐。
朝廷準備發行的國債名為昭信國債,取自‘昭大信于民,以昭信守’,以田賦、鹽稅、商稅為擔保。
第一批國債擬定募集資金五千萬兩,年息五厘,面額為一百兩、五百兩、一千兩三種,前十年付息,后十年本息并付,二十年還清。
前十年每年從田稅中拿出十萬兩付息,后十年從鹽稅、商稅中抽取一定比例償還本金利息。
國債由戶部負責發行,專設昭信局,并在各省設分局負責募集資金。凡是募集債款十萬兩以上者,由各省報請授獎,一萬兩以上的應募者均可授予虛銜封典。
陸璟看到上面條條框框列的甚是詳細,所有的事情也考慮的極為周到,但戶部眾人終究受時代所限,其中仍有不少致命的問題。
及至郭思等人到來,眾人移至養心殿,去年郭思等人便知曉國債之事,這幾個月來亦多次探討,心知皇上找他們來的目的,因此無需馮延吉再多言贅述,便討論起來該如何執行。
兵部尚書傅川建言道:“若要取信于民,需有表率,臣建議,應按官員品級、職位肥瘠、家資厚薄,酌定借數多少,按照官冊分派,再漸及民間!”
馮延吉瞥了傅川一眼,察覺到其險惡用心,反駁道:“職位肥瘠、家資厚薄,實難周知,若按品級定數,恐就近抑勒,窒礙難行,臣建議,凡官紳商民均應量力出借,無庸拘定數目。”
“馮大人此言差矣,朝中內外大小臣工,皆受國厚恩,值此帑絀時艱,尤當熟計安危,出家資以佐國用。”傅川大義凜然道,若是皇上敢強行攤派,讓百官認購,他們正好可以借此發難。
元雍帝肅然道:“好了,此事不必爭論,不管是官員還是商民,各聽其便,不僅如此,發行國債過程中,誰要敢強行攤派,借端勒索,朕定會嚴懲不貸。”
傅川聞言,神色一僵,只得閉口不再談及此事。
工部尚書蔣安問李謙道:“不知上次我上次提的問題,李大人思考的如何了,各省昭信局內的官員,品級如何定,是官還是吏,由哪些人補缺?”
李謙聞言眉頭一皺,此事確實棘手,昭信局雖然是戶部下屬機構,但屬于新組建的部門,能存在多久,還是個未知數。
他們經過多次商議,暫定各省昭信局的主官品級為正七品,輔官為八品、九品,但是正經科考出仕的人大多自詡清流,恐怕不愿落入濁流,進入昭信局這個前途未卜的部門。
見蔣安一直糾纏這個問題,李謙便問道:“蔣大人有何高見?”
蔣安沉聲道:“不如放出些官職留待補缺,如此也能一舉兩得!”
在場眾人聞言皆面色一變,雖然蔣安說的委婉,但眾人皆聽出其話外之意,既然清流不愿去,不如要將這些官職賣出去,如此一來,既能補貼國庫,又解決了人員安排。
元雍帝眼中精光閃爍,思考其中的利弊。
“此事不妥,恐禍及百姓!”李謙搖頭道,大多數捐官上任后,都會大肆盤剝百姓,將自己捐官的錢加倍掙回來,若是讓這些人進了昭信局,恐怕會假此肆意勒索,盡飽私囊,毀了新政。
元雍帝眼中閃過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