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起駕回宮,在禮部儀官的引導下,群臣依次出了紫禁城。
相比于之前入宮賀歲,出宮的隊伍明顯要輕快了許多。
待出了承天門,正旦大朝會才算徹底結束,沒有了督察院的那幫御史巡察,官員們感到輕松了不少,待高階官員上轎走了以后,一些六七品的小官紛紛聚在了一起。
不顧體面的打開了御賜的荷包之后,都驚喜萬分。
“處道兄,這次回家可以過一個肥年了。”
一個年輕的官員不顧形象拍著另一位稍微年長官員的肩膀說道。
“正名老弟所言極是,這次你嫂子的臉色估計能好看一些,潤兒、柳兒也能扯兩件新衣服了。”
周圍人聞言,立時哄笑一片。
那年長官員也不惱,跟著其他人一起放聲笑了一陣。
這幾人皆是同科進士,目前都留在了京城為官,有在翰林院的,也有在各部衙門磨堪的,不過皆是品級不高。
因為是同科進士,又都在京城,幾人素來親近,其中又以被尊為處道兄的官員年長一些,便成了幾人的中堅人物。
在明朝,官場上的同年可是一筆寶貴的人脈,尤其是在黨爭激烈的明朝,同年也是比較牢靠的政治同盟,比如內閣重臣張瑞圖和施鳳來就是同年,兩人一向共同進退。
而這幾位同科進士,又共同留在了京師為官,這些人便結成了一個小團體。
被稱為處道兄的年長官員名叫王懿仁,今年四十有五,蹉跎科場多年,才在去歲中了舉人,今歲中了進士。
王懿仁家里也有些許薄田,但這些年讀書趕考也破敗的差不多了,要是靠著老婆的嫁妝幫襯,他也沒法子考到四十五。
不過這一切還算好,王懿仁在四十五歲的時候終于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高中殿試第七名,又幸運的被選到了翰林院入職。
翰林院常被世人成為內閣輔臣的起步之所,又有非翰林不能入內閣之說,素來清貴。
一般的進士在翰林院待上兩任考績之后,或者外放一任知府,或者去各部擔任郎中。
歷練多年之后,幸運的話便可以升到尚書,如果年齡有優勢,便可以排隊入閣了。
所以,戲文里常有中進士點翰林的說法,只要被點了翰林的進士,基本就是按照內閣輔臣的苗子來培養的。
不過這一切對于王懿仁來說,卻沒有這樣簡單了。
王懿仁今歲已經四十五了,才是七品官,即使起步是在翰林院,未來也基本沒有希望躋身內閣了,估計尚書也不可能,十年之后放個五品的知府便是他最好的際遇了。
所以在瓊林宴后等待分配的時候,王懿仁也沒覺得自己能留在京城,盡管他考的名次不錯,但歲數太大了,他覺得自己會被外派知縣。
而且他也想去地方任官,人歲數大了,就沒有年輕人的野心了
自古京官難做,京城居大不易,王懿仁家境也不好,做個太平知縣對他來說算是比較合適的。
王懿仁為此也沒跟其他同科一樣為了留京四處活動,就在客棧里等著分配,但結果卻大出所料,王懿仁被留京了,而且進了翰林院。
而一向托人情攀關系,但名次又不靠前的進士們則無一被留在京城,都外派了出去。
至于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個結果,事情的源頭還得從朱由檢說起。
其實崇禎元年的這榜進士,朱由檢并沒有多關注,這些飽讀詩書的新科進士,并不是朱由檢想要的治國之才。
而且在科舉之外,朱由檢已經在醞釀另一種取才方式了,因為推出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還在醞釀之中。
雖然不關心這些新科進士,但機制上的公平還是要保證的,在前世被多次陰過的朱由檢,最痛恨那些無孔不入的關系戶了。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