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煉鋼成繞指柔的事已經不可考,但天子提出的將鐵塊熔為鋼錠的方法,通過坩堝煉鋼法已經實現了。
如今天子又說直接將鐵塊熔煉成鐵水,那便是比制瓷還要簡單了。
將鐵塊融化成鐵水,畢懋康和宋應星之前也做過,現在新軍用的鑄鐵炮便是如此生產出來的,但要說直接熔化出來的鋼水,倆人還是有所懷疑。
鋼鐵不都需要鍛造嗎?
但如今看到這液態的鋼水從熔爐的出口流了出來,畢懋康激動地不禁要賦稅一首。
但倆人高興了沒兩天,這成型的鋼材卻出了問題。
模具中成型的刀劍等兵器,再經過鍛造之后的實驗中,卻比生鐵還要脆,跟之前的坩堝鋼更是沒法比。
將這個情況給天子奏報了以后,朱由檢也耐不住性子,火急火燎的趕到了西山。
其實對于有液態的鋼水流出,朱由檢還是很高興的,能把鐵塊熔煉成液體,說明西山鋼鐵廠的冶煉水平已經踏入了工業化的道路。
而關于鋼鐵韌性不足的問題,朱由檢知道那是鐵元素和碳元素配比不合適的造成的,在他前世調研鋼鐵廠的時候,聽人說起過。
為了煉坩堝鋼,西山之前屯了大量的石墨礦品,只要不斷的實驗,肯定能找到合適的比例的。
朱由檢到了西山,首先肯定了畢懋康、宋應星以及鋼鐵廠技工普工的工作,然后才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鋼材太脆的原因。
這讓畢懋康和宋應星瞬間放下了心來,兩人之前都認為是工序的問題,以為需要大改,但此時確定是配比的問題,那就好解決多了,只要不斷試驗就行了。
而且按照天子的指示,根據不同的需要,還可以制成不同韌性的鋼材,朱由檢還指導畢懋康和宋應星按照配比給鋼材標號,以區分不同的用途。
等到了五月底,大明乃至世界上第一爐合格的平爐鋼水終于流了出來。
因為事先鑄炮用的鐵質模具早已成型,所以十日以后,大明歷史上第一門用鋼水直接澆灌鑄成的鋼炮便成型了。
關于鐵模鑄炮,早在西山鑄造第一門炮的時候,朱由檢見到當時的工匠用泥坯鑄炮便覺得有些不妥,后來了解到因為陰干的需要,需要數月才能制成一門炮時,朱由檢徹底無語了,當即便提出了鐵模鑄炮法。
朱由檢提出鐵模鑄炮法并不是基于后世的見識,而是覺得泥模鑄炮需要陰干浪費時間,為嘛不用鐵模,而且后世的模具各種各樣的都有。
既然泥模太慢,為嘛不換一換,基于此,朱由檢便隨口提出了鐵模,沒想到倒是隨口就成就了新式的鑄炮法。
當然這其中還經過了畢懋康和宋應星不斷的琢磨,和工匠的一次又一次的實驗。
其中復雜歷程按下不表,經過一年多的發展,西山已經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鐵模鑄炮法,并成功的將鑄炮時間又半年壓縮到了一個月。
而隨著鑄炮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工匠技藝的熟練,主要是采用了朱由檢發明的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目前的鑄炮時間已經縮短到了半月。
而且鑄炮的鐵模除了開始時的三磅炮,后來又發展到了六磅炮和九磅炮。
當然在平爐煉鋼法成功以前,鑄炮多是三磅和六磅炮為主,再大的九磅炮就已經不符合朱由檢野戰炮的要求了。
一門九磅炮重達六千斤以上,加上輪子則超過了八千斤,平地上還需要六匹馬拖動,速度更是龜速,要是翻山越嶺,基本就沒戲了。
不過九磅炮能將八斤重的鐵球發射到兩里之外,在加大裝藥的情況下,極限射程能達到三里,威力確實不小,用來守城還是可以的,野戰就是拖累了。
而且一門炮需要六匹馬,十個輜重兵,六個專業炮手來伺候,這規模著實大了點。
朱由檢想要的火炮其實是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