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間小屋。一樓,很潮冷。冬天和夏天,廚房里都有濕氣養(yǎng)育的爬蟲。鋪過地毯,很薄的那種。在夢里,時常能重新體驗踏上薄薄地毯的觸感。
媽媽也夢見過自己的姥姥家。媽媽以前有一陣子被寄養(yǎng)在那,等待姥姥姥爺從遠方歸來。無論是在現(xiàn)實里,還是在夢里,媽媽明明不覺得非要姥姥姥爺呆在自己身邊不可,可那場景卻還是充滿失落和期待的心情,成了一團深刻的氣氛。
媽媽十幾歲的時候,姥姥姥爺從第一間小屋搬進新家。新家大很多,媽媽在那里有了自己的一間小屋,每天呆在自己的空間里學習,休息。
可媽媽幾乎從沒有夢到過那里。
回憶里,那間小屋有一張平平展展的窗簾,是從上往下或者從下往上卷起來的。窗簾上的圖案是一只仙女在揮舞魔杖,旁邊有一個比例失衡的小屋子和散亂的繁星,圖案的上面還是下面有一條代表銀河的彩色綢帶。大抵上說,算是一塊藍色的窗簾。
屋子里,房頂上的小燈,媽媽也記得。上面寫著一個拼寫錯誤的英語單詞,你好。
整個屋子都有點暗,開燈之后也依然有些暗。媽媽總在臺燈下學習。
那間屋子有媽媽很多的回憶,也有媽媽無數(shù)復雜糾結的思考,還有一段段失敗的分享和最終的自己隔絕。沒錯,自我隔絕,就是從那間屋子開始的。
可為什么會夢不到呢。
那間屋子其實重要極了,在那里的生活就像媽媽在軌道上滑翔一樣,躍躍欲試,一切抬頭便是。
可始終夢不到那里。甚至在那間屋子里玩過的電腦游戲都比屋子本身給我留下的氛圍更深刻。奇怪。
媽媽還記得那個游戲,游戲里風的聲音,虛擬城市里傳來的嘈雜聲,寂寞的感覺,和在游戲里點過的晚餐。每次走過街角都希望能突破游戲設定,拐進另外一條巷子探個究竟。那個游戲,讓媽媽突然學會了英語。
到現(xiàn)在還記得那個游戲,夜里走在可能是紐約的虛擬城市里,點了晚餐,服務員特別不耐煩。
一切都發(fā)生在那間屋子里,可我卻從來沒有夢到過那里。也許是有什么原因的。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