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他們恨不得今天提出計劃,成品明天就能造出來。
當然,現在科技已經進步了,而且還有領航者的參與,應該不會用那么久的時間。
不過算算領航者和天夏現在擁有的太空運輸設備,好像也不輕松。
軌道穿梭機可以方便的往太空運東西,現在的人們已經都知道了,不過它的艙室太小了,運上去的也只能是小零件和少量原材料。
兩噸多的運載量太少了。
而且用小零件和原材料建造巨大的天庭空間站,就不是拼積木那么簡單了,必須讓宇航員進行大量的太空行走作業。
一旦涉及到宇航員的太空行走作業,那消耗的時間就更長了。
就目前的人類技術來說,科幻電影里那種需要焊接的太空設施建造方法,只能是繼續在科幻電影里進行。
所以軌道穿梭機最合適的工作還是運人。
那么天庭空間站最好的建設辦法還是在地面造好各種模塊,然后用火箭運到太空軌道上去“拼積木”,這才是人類目前熟悉的太空設施建造方案。
目前領航者能用的火箭就是遠航號超重型火箭,初航號火箭都退役了,技術出售給了其他航天公司。
而天夏官方能用的火箭是回收版的長征九號和回收版的長征五號,其他的火箭都太小。
尤其是長征九號,它對大型空間站的建設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使用10米直徑的整流罩。
只不過看領航者搞過芯級直徑5米的火箭頂著直徑15米的整流罩飛天的情形就知道,長征九號火箭的整流罩也不太夠,天庭空間站太大了,一次能把多個模塊運上去總是好的,并且天庭結構里邊有的模塊確實巨大。
所以就肯定需要更大的火箭,比長征九號還要大。
這唐超也知道,而且后邊他還要建造飛往火星的載人飛船,模擬重力艙肯定也得上。
這次搞了測試用的小型重力艙,展開直徑30米,折疊起來直徑15米,現在參與測試的宇航員們已經有些反饋了,問題不少,基本都是跟直徑小有關。
那么之后造火星飛船,重力艙的直徑肯定得擴大,折疊起來的直徑肯定也得擴大,遠航號估計夠嗆了,比15米直徑更大的整流罩估計真得翻車。
而長征九號的原始設計讓它不能像遠航號一樣瞎搞,它的整流罩限制更大,能擴大估計也就15米左右了,根本運輸不了更大的重力艙折疊機構。
所以更大的火箭是早期太空大建設的剛需,人類目前最好的太空設施建設手段就是在地面造好,最好幾個模塊先組裝好,省的在太空多次組裝,然后直接由大火箭運到太空,再跟更大的模塊進行連接。
當然,也可以讓宇航員太空行走進行一些輔助組裝公祖,但一定要簡單,也就在外邊擰個螺絲、插個插槽、連個線之類的。
要是搞一條長長的縫隙讓宇航員焊上,那就是為難人了。
如果這個焊縫還不是直線的,而是犬牙交錯的,那宇航員得自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