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之后,只是把俘虜解除武裝看管起來,隨后就安排休息,第二天才開始審問,抓捕,清洗,安民!一整套流程,非常熟練,現在鄒羽手下的這些隊伍,無論是契丹人,還是奚人,高句麗人,都非常聽話,沒人違背軍紀,對百姓搶劫這些事情,更不會發生,因為這種人,早已被砍頭,做了榜樣。
南蘇城一萬守衛,只有一百多個被殺,其他全部做了俘虜,審訊之后,知道木底,蒼巖,只有幾千守衛,鄒羽也就懶得麻煩,直接分兵,張仲堅,秦瓊,劉仁軌一路,蘇定方,方正兩兄弟一路,各帶五千人,前去突襲,自于他自己,當然是留下來鎮守南蘇。
高句麗歷經幾年大小戰爭,要說窮,真的是非常窮,無論是官府,還是百姓,都只有野菜配粗糧,勉強度日,庫房里面,除了箭支這種沒啥成本的東西,就沒有其它;不過無論那個時代,都是一樣,窮人很窮,有錢的超乎想象,那些地主,官員富得流油,藏起來的糧食,布匹,金銀珠寶,堆積如山。
這也是為何鄒羽熱衷于此的原因,不但有殺雞儆猴,便于管理的作用,而且能大大的補充收入。
冬季作戰,雖然非常艱苦,但是抵抗要弱得多,只是要花費精力和人力看管俘虜,不但要注意收攏民心,讓俘虜不至于餓著,也不能讓他們閑著,人一但閑下來,就容易多想,一但想法多了,就容易出現矛盾。
從遼東那邊運來衣服,煤炭,保證所有人都不會凍著,當然這不是免費的,需要他們付出勞力,清掃積雪,修繕民居,搬運東西,甚至生火做飯。
付出勞動,得到的東西,才會顯得珍貴,鄒羽是絕對不會養閑人的,那些游手好閑,貪生怕死的人,餓著,凍著,沒人會去理會。
讓百姓和俘虜勞作,發放糧食衣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比,對比高句麗自身征發勞役,除了管飯,那里有這么好的待遇。
這人啊,就怕對比,無論是好是壞,有對比,就會有差距,這樣民心就會不知不覺中開始偏向好的一方。
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其實有失偏頗,只能說山區的百姓見識少,沒有文化,加上環境惡劣,所以性格更加暴躁,更注重自身利益,所以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就鬧翻,或則一個看不順眼就找麻煩。
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人性格要單純許多,只要發現你是真心對他們好,就很容易信服一個人。恰恰高句麗大部分地區,都是一些山區,所以這些百姓比較多,對于能夠讓家人生活得更好,非常肯吃苦。
高句麗只有三個大的城池,構成的中心區域,那里才是最繁華的地方,第一個當然就是平壤,第二個就是漢城,第三個是國內城,這三個城池不但位于平原,而且臨近江河,交通便利,才形成了商業圈,這也是為何遼東城都打成那樣,楊萬春還一直坐鎮國內城的原因。同理,漢城受到威脅,高句麗立即大量增兵。
三座城池,拿下是毫無意外的,雖然繳獲的糧食,只能維持到開春,但是俘虜的人員不少,百姓近四萬人,士卒一萬五千出頭,只等開春以后,就全部遷徙到撫順,玄菟一帶。
有家人在的青壯,才會立即被挑選加入軍隊,原本鄒羽只想要精銳,但是現在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手,其實這也和生活有關,以現在的條件,可做不到后世那般日日操練,這主要是營養更不上,容易練壞身子,對此只能先在裝備上下功夫。
礦區因為已經挖下去了,所以在冬季一樣可以開挖,當然鍛造也就不會停止;同樣每年夏季空閑的時候,就會大量制作磚瓦,冬季燒制,第二年修建房屋城池,所以遼東三州,整個冬天都是熱火朝天的做著活路,尤其是大棚,因為有了經驗,已經大量推廣,現目前已經有三萬多畝地,種植的又是產量大的蔬菜,百姓以勞力換取蔬菜,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