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
蘇定方見高句麗人只是攻了兩波,就遠遠退走,也猜到他們意圖,不外乎整頓士氣,或則轉攻他處,只不過手里兵力有限,無法采取進攻,只得安排人打掃戰場,安心防守。
……………………
淵子游親自領兵一路,本意是走南蘇,木底,渡江攻打原新城,隨后轉攻玄菟,夾擊遼東。只是出兵后才發現南蘇三城,已經失守,再想渡江而戰,難度不小,江面又被鄒羽以鋼絲封鎖,船只無法通行,想繞道需要時間又太長,在損失好幾條船后,只能放棄,留下五千人守在對岸,轉而攻向蓋牟城。
……………
就在淵蓋蘇文攻打橫山關的時候,高句麗另外三個大世家,同時偷襲白巖城。
高句麗最早建立者朱蒙,當時遼東半島還是一片荒蕪,只有部落山寨,而人也是有名無姓,因此許多人都是被朱蒙賜姓,至于朱蒙自己建國高句麗以后,也改為高姓。(出至高句麗—本紀)
無論是半島還是海對面的倭島,為了統治,姓氏一般都是作為一種嘉獎賜予,尤其對于一些能力較好,而沒有背景的寒門,作為一種籠絡手段在使用,同時也是為了顯示身份的高低,沒有姓氏的人,再有姓氏的人眼中,就要低一等,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區分慢慢被世俗接受,包括沒有姓氏都人自身也是如此認為,當然!這和有姓氏的人,一般都是有了一定身份地位,慢慢貧富差距拉開,再也看不上以前同樣身份地位的人有關。
暴富之后,心態難免有所變化,隨后接觸人員不同,許多人都會看不上以前的朋友,這是一種常態,時間久了,自己就會覺得高人一等。
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地位,當然也會刻意都把人分為幾等,這是所有民族一個發展趨勢,只是各自表現出來有所不同,有的特別嚴厲,有的要寬松許多,中原是禮儀之邦,雖然骨子里面世家高傲,但是禮儀不缺,待人文雅得多,不會表現那么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