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施肥,莊稼好了,冬季草料也變多了,自然牛羊馬匹,增加得非常迅速,百姓有了足夠的草料,又推動了農莊的養殖業。
所有的百姓都一樣,絕對不會浪費身邊的任何資源,那怕是一路邊一坨牛糞,都會撿回家,丟進糞坑,留著肥料,因為有了煤炭,節約了許多原本應該用來做柴火的莊稼桿,用到了飼養上面,這日子自然越過越好。
(在老五的記憶中,化肥應該是八十年代末,百姓使用才多一些,以前都是以糞施肥,牛糞絕對是每個家庭,都要撿回去的,甚至許多孩子,眉頭專門拾糞,讀書,就別想了。)
河東的馬邑,那邊也是非常好的牧場,更何況臨近河套,這也是為何夷男答應搬遷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實力,鄒羽能擊敗回紇幾萬大軍,分兵之后,還能組織十多萬人來打他,甚至幽州還在抵抗始畢可汗,作為半個中原通,自然能夠計算出擁有如此大實力的人,是否值得投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契丹,奚人,這些原本和他們一樣,幾乎是突厥附庸的部落,都能死心塌地的跟著,可見鄒羽還是值得信任。
夷男也是逼得沒有辦法,他知道始畢可汗,可是一個野心不小的人,從他一直支持劉武周,梁師都,李淵就能看出來,他不但在削弱中原,想要中原一直內亂,同時也在不停的吞并和脅迫草原部落。
如果知道薛延陀投降,絕對不會放過他們,現在他也只有這一條路可走。
鄒羽也一直在思考,現在地盤真心不小,人手算來還是挺多的,想要好好整合一下,但就是沒有時間,怎么看都還是像以前一樣,就是一個草臺班子,別說其他郡縣,就連征東大將軍府的官員都還沒有配備齊全。
好在現今因為大戰,至少還不會出現亂子,等這次戰斗結束,應該立即和房彥謙,房玄齡等人商議一下,正式把框架弄好。
還有江都的楊廣,記得好像是到江都不久,就被殺了,隨后宇文成都父子帶人殺回關中,不過這中間好像還有揚州比武。
到底是演義中發生的事情,還是歷史上本身就有的?鄒羽實在是不知道,最關鍵的是有些對不上號,就像李元霸力氣雖然很大,但是沒有傳說那么夸張,羅藝反了李世民,但是自己接觸來看,雖然有點自傲,也不像起心造反的人,連擁兵自重都不像,最多就是像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