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搬遷到雁門郡,他們內心是非常忐忑不安的,對于未來也非常的迷茫,尤其是手中的牛馬還被收走了不少。
隨著一系列的制度下來,建房分地,又是教他們種植,建立圈養牧場,在這之后,終于心里安穩了下來。
夏糧收獲,比起草原的粗獷種植,產量簡直多了十倍,這就讓他們非常的欣喜了。按照他們的生活習慣,每天一點糧食,配合著羊奶,足夠吃好長一段時間。
稻谷沒地方種植,牧民全部種的黃豆,黑豆,高粱,因為黃豆,黑豆是飼養戰馬的精料;還有高粱,以前牧民不種植高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食用高粱,畢竟真要說做糧食,高粱飯肯定沒有麥子味道好,也沒有豆子實用。
現在要求他們種植高粱,是因為高粱耐旱,即便種植在荒地,山坡也可以。而且種植的高粱,統一由官府收購。
收購的高粱用來釀酒,剩下的酒糟,加上青草,又做成對牲口非常有營養的飼料。這些飼料正好用來給官府戰馬食用,可謂一舉多得。
以前用豆子飼養牛馬,都是泡一晚上,或則就那么撒在草料之中;現在不一樣了,以發豆芽的方式,簡單做出豆芽,然后喂牛馬。
這種方式才一出現,就讓牧民驚喜萬分,要知道牧民最頭疼的就是冬季戰馬會掉膘,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青草,現在豆芽足夠彌補這一短板。
豆子的豐收,牧民開心的是以后牛馬不缺精料;而蔬菜種植,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幸福的生活。
草原上,想要吃青菜,除了采一些野菜,野草,就沒有其他。因為長年缺少青菜,所以牧民都有一個毛病————便秘!
便秘的痛苦,那真是誰得誰知道。這也是為何中原的茶葉,在草原暢銷的原因,因為茶葉能夠緩解和治療便秘。
現在有蔬菜吃,就不用擔心了,可以說已經完全解決了他們這個問題,更何況蔬菜味道也不錯,吃不完的還能賣給官府,換一些腌菜和泡菜回來。
住進磚瓦房,大門一關,再也不用擔心半夜會有餓狼沖進帳篷,這日子可安心多了。現在的牧民,恐怕趕他們走,都沒有人愿意離開。
當然,鄒羽不會做出養虎為患的事情,對于薛延陀人,要求必須說漢語,他們的子女,更是必須學寫漢字。
不只是精神上,在他們居住地,適合建立農莊的地方,又是中原百姓,如此混合居住,就是要利用中原百姓最強大的融合能力,來同化他們。
除了抽調他們的青壯,進入軍伍,新到得道士,經過培訓之后,分出五十人,已經去了薛延陀人聚居地,在對他們精神上指引的同時,也是教導漢語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