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的希望,改變我的本心。”
約高樂緩緩點了點頭道:“不錯,若道心動搖,則不可能破關精進。假如真有高人在暗中推動此事,這才是針對你的殺招。”
華真行點頭道:“我很清楚,但也多謝您提醒。我的信念,當初不會因為金大頭而動搖,今天更不會因為曾懷荏而動搖。”
這種殺招的厲害之處,它幾乎是一種陽謀,就算明知道對方的目的所在,也會意難平,不是自稱道心穩固,就能做到毫不破防的。
約高樂:“你心里有數就好。但是小華啊,有另一個問題,你剛才說這里當初曾遍地都是那樣的人,你給了那樣的人想要的一切,有沒有想過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
就比如曾懷荏,你讓她有機會成為一名五境修士,她接著就盜走你的九轉紫金丹。能得到得越多,想要的就越多,你不可能永遠滿足他們。
你做的越多,人們都對你的期待就越高,乃至要求越多,這就是入世太深的后果,同樣會動搖你的道心……你聽說過信仰污染嗎?”
信仰污染,廣義的概念既是針對被信仰者的,也是針對信仰者的,還與所謂的祭司困境有關,總之比較復雜。
人們之所以信仰神明,是因為他們希望有那樣的神明存在,能夠滿足自己的愿望,進而去相信神明真的存在。
有一位就成很高的數學家兼哲學家,曾論證過人應不應該信神?他通過很簡單的分析,推導出四種情況——
第一,神存在,我信神,有機會進入天堂,這是有好處的。
第二,神存在,我不信神,將會下地獄,這是有壞處的。
第三,神不存在,我信神,既沒有好處也沒壞處。
第四,神不存在,我不信神,既沒好處也沒有壞處。
綜合這四種情況,假如信神,要么有好處,要么無所謂;假如不信神,要么有壞處,要么無所謂。那么一個理性的人,當然選擇信奉神明。
僅看其論證方法,邏輯居然是成立的!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當然就是其立論的前提,是誰告訴他——假如神明存在,信奉神就有好處、不信奉神就有壞處的?
他證明了這一點嗎?其實并沒有!他只是這樣定義了神明,在此基礎上展開了推導,所以推導出的任何結論都沒有意義,因為定義本身就已經是結論。
神可以被他定義嗎?而且按他的定義,他所謂的神明,與收保護費的黑幫又有什么區別?
世上最聰明的大腦之一,怎么也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因為這其實不是他的定義,而是依照教義經典的定義,號稱不證自明,換句話說就是未被證明。
一切所謂不證自明的先入為主,其實都是一種見知污染,未見而妄知,它與信仰污染有關聯也有區別。
那么為何會有這樣的教義經典,問題又回到了最初的源點——
無論現實的神明存不存在,當人們開始定義與膜拜神明時,至少在哲學概念的意義上,它就已經存在了,比如辭典中的存在。
有種很有意思的觀點,認為所謂神明都是人創造的,它誕生于人們的祈愿,是信仰的集合,而不是祭司的定義。
但人們的祈愿可想而知有多么復雜,這種神明又會是怎樣的縫合怪?
狹義的信仰污染,就是針對神明的。
假設神明真的存在,且不論它是否全知全能,至少它能聽見信眾的祈愿。但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越是樂觀積極、幸福滿足的人,對神明的祈求就越少。
那么神明聽見最多的祈求是什么?還有一個更深層的詰問,某個具體的人,為什么要期望從神明那里得到滿足?
對世界的不滿,可以成為改變現實的動力,但將之訴諸神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