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囂宜居江水之地,華胥族落便以江水之地為中心。
江水又往西方百里,有一座長石之山,此山無草木,多的是金玉,山的西邊有一處峽谷,名叫共谷,谷間竹林葉茂,有水于此向南注于洛水。
洛水之岸,居住有一華胥族群。
其族首領,名曰姜康回,乃是曾經的夷民之主姜榆岡之后。
此地原有姬云納領,今有姬玄囂共治,也屬華胥之地。
姜康回身高健壯,力大無窮,也是智慧之身,他成為此地族眾首領,受聽于江水之地的姬玄囂之令。
作為姜榆岡的夷民之后,他繼承了祖輩先進的農作之法,無論是耕種生產、捕獵魚狩,還是尋物為種他都十分擅長。
此時的大河之水時常泛濫,淹沒族人的耕地莊稼,威脅族眾生命。
族眾有堵水之法,卻未能根治水難。
姜康回在多次仔細巡查之后,認為大河之水勢大無窮,并非人力所能相抗,即便是強行堵住一決口之處,也會有其他位置決塌。
所以,他覺得與其用盡全族之力去堵涌強水,還不如順從其自然之勢。
于是,姜康回接任洛水族群的首領之位后,便將堵水之法改為疏水之法。
他率領族眾疏通河道,使得大河之水有流經之處,暢通無阻的河道自然不容易決堤,因此他主任治水之后,河水決堤淹沒耕地、居所的事情就很少再發生了。
人們得以安心耕種和狩獵。
而大河有汛期也有枯水期,汛期泛濫,枯水期又無水可用。
這就嚴重影響了族民的耕種生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姜康回便又想出蓄水之法。
他根據水流之利,親自挑選合適的場地,率領族人筑起了一道用來阻隔水流的蓄水堤壩。
有史以來第一個人工水庫便在這樣不斷摸索中建造而成,等汛期時河水將堤壩內空間注滿,待河水退卻之時,這庫里的水也便保存下來,供人們在枯水期使用。
此舉大幅度提高了族民的生產力,姜康回也因此深得民心,紛紛稱他為‘偉大的首領’。
華胥大統,又經過姬云的分封,眼下分治的首領多不勝數,能得到如此贊揚者定當是對族民有極大貢獻的。
生產能力得到提高,人口也在極速增長,姜康回所部實力迅速崛起,成為大河之岸最有實力的華胥族落之一。
姜康回站在若高的長石山上,率眾采集著發現于此山中的五彩之石。
這種石頭能冶煉堅硬鋒利的武器,他也得到了這種冶煉之法,打量煉制利器,乘裝族群男壯。
他的目光是看向玄囂所居的江水之地。
那是華胥之國的中心所在,也是權力中心的所在,當年姜榆岡在與姬云的大戰中敗落,夷民也盡歸了姬云所統領。
可是,并非所有的夷民都是情愿歸附到姬云名下的。
姜康回早在姬玄囂繼位之前就已經對華胥之國的大位有想法了,只是礙于姬云之威,尚且年幼的他只能順勢而長。
姬云離去之后,姬玄囂繼承的華胥之國的實力仍舊強悍,這一點毋庸置疑,這也只能讓他對大位望而止步。
而如今,姬玄囂首領之位所附實力大不如前,他族下的千眾華胥精壯所能控制的區域十分有限了,即便他還是華胥共主之人,也已經無法將權手伸向甚遠的洛水河岸。
這也就是說,自己的機會來了。
姜康回在做著準備,他現在有食物儲備、有英勇尚武的族群精壯,他們都忠于自己,自己也深得他們之心。
有足夠的人、足夠的糧食,剩下的就是足夠的武器和足夠的理由。
是的,他要一路向東,奪取所有的華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