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宮內,熊呂一早計劃好后日的行程,只帶寺人偷溜出皇宮,借著到紀山打獵的名堂,中途離隊到赤龍潭。他算準了時間,途中至少可以有兩刻的空隙,讓他密會欲見之人。
紀山坐落郢都城郊,以紀山寺為中心,四周有五龍潭,皆火山噴發形成,其中赤龍潭便位于紀山寺南面十里處。
熊呂于紀山寺南面獵守,挽弓策馬一直向南,好不容易逮著一頭麇鹿,便準備趁機緊追不舍。難為不會策馬的寺人,徒步根本無法追上熊呂,他便回頭跟所有人道“本王今日非要獵下這麇鹿不可,追不上就不用跟了,原地等吧!”言畢,揚鞭而去。
馬至赤龍潭,潭下已有一名男子等待著熊呂。聞見馬蹄聲,男子抬首,遠遠地行了個禮。待熊呂栓好馬匹,下至潭邊,他迎上前“蒍敖,見過楚君。”雖說身份有別,可蒍敖與熊呂年紀相仿,頂多就年長熊呂二三歲。
熊呂截下了蒍敖的揖禮,忙道“這里非朝堂,你又不算我的臣子,就不必行禮了。叫楚君反倒生疏了,還是喚我阿呂更親切。”
蒍敖便知道熊呂會這么說,畢竟他早前奉命出使,遵循了一路的禮數,這幾日臨時倒改不過口來,不禁抿嘴一笑“習慣實在可怕,出使的這些天都習慣了謹慎依禮行事。”
熊呂陪笑,沒有再啰嗦,直接切入正題“你此次出使秦、巴兩國,具細如何?”
蒍敖眼神一轉,回答“如你所料,庸國趁旱東進的心思不假,同時更密盟各西戎蠻族,甚至秦、巴兩國,欲置楚國于死地。秦國曾借糧我國,對這次戰爭的意向還是明確支持的。至于巴國,利益驅之,也答應倒戈相助。”
熊呂知悉計劃奏效,喜悅于色“很好。兩國相交,本就以利益為先。看來,你還是肖像父親,巧舌如簧啊!”熊呂回想當初,面對國境內憂外患的局面,若非蘇從對庸國突如其來的聯盟有所提點,他還不細想這會是一場螳螂捕雀的計謀。
“還是蘇大人的諫言有先見之明。當初庸國東進,可直取訾、枝,粉碎我境邊防,未料戰事吃緊之際,竟派使臣入朝和談,此般心思莫不讓人生疑。”
蒍敖記得蘇從察覺到不妥時,楚國在秦、巴兩國內安插的眼線傳來了庸國入使二國的消息,明顯是在暗暗設套。只要庸國得秦、巴兩軍支持,楚國這場戰就甚是危險。而且按蘇氏父子的推測,庸國的目標是直取郢都。
如今楚國有所防料,算是搶占了先機,而庸國仍蒙在鼓里,反而認為楚君是因災患而無力出兵,已在甕中,局勢目前還是楚國占優。
“不過,阿呂你讓我放出遷都一事的消息,庸國可是會加速行動,這也是蘇大人的提議?”
熊呂搖了搖頭“潘崇有意遷都,若敖氏除了斗般意向未明,都主張出兵。這個消息除了將庸國推上鉤,我還想借機看清斗般的心思。”
“你還是一樣,思謀遠慮。”
蒍敖本以為將敵人推入甕中已是極有魄力,沒想到熊呂早在敵人入甕前還用力推了一把,以確保庸國確信自己奸計得逞。
其實,自蒍敖十歲認識熊呂時,便識得這少年深謀遠慮,是個不可多得的帝王之才。如今,少年蟄伏,思慮慎遠,這一計確實引誘了庸人無后顧之優對楚國發起進攻,同時還直接逼迫了朝中各臣的表態。
熊呂揚起嘴角,望向蒍敖,想起了他的父親“你父親早些時日也向我建議放棄遷都計劃,我為保大局,瞞了他老人家還是有些過意不去。”
蒍敖其實也能諒解熊呂的苦心,他雖智謀千慮,可惜羽翼尚未豐滿,又孤身一人深處朝堂波譎之內,何嘗不需更謹慎行事。
“良君易行,昏主難佯……如今朝中的局面,若非萬不得已,你又何須唱這出戲?”所謂縱情聲色,不過是外人所見罷了。
熊呂忍不住笑得開朗“‘戲’倒也是很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