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流連在錢塘江畔上的都是什么人?那肯定是——閑人。
冬日閑暇,閑人多,話多,整日里東家長自家短的,所以,關于梅園的事情很開就傳遍了江畔,進而傳遍錢塘,有信者,亦有不信者,大抵是不信者居多,坊間里議論紛紛,不少人指著梅園指指點點、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大抵說的不是什么好話。
而今梅園里愁云籠罩,自然是顧不上那些的,晚娘臥床不起,眾人都情緒低落,梅長青看在眼里卻束手無策,這種事是需要時間來撫平的,一切也只能等晚娘好起來了。
過了七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過了頭七,眾人的悲傷的情緒也緩和了些,晚娘也已經下床,如今她是梅園里的精神支柱,這點她心里清楚,所以白天她堅強的打點著梅園,夜深人靜的時候,她還是那個柔弱無助的女人,梅長青不止一次半夜里聽到她的嗚咽聲,心痛之余,只能讓瑾兒陪著她,小丫頭傻乎乎的,有她陪著,倒讓晚娘好受了點。
讓梅長青意外的是,幾天后大周朝廷竟然下了一道嘉獎令,沈老親自送來了一塊皇帝親書的匾額,隨行的除了幾個衙役,還有一個宣旨的小太監,晚娘激動的情不自已,帶著一園子人跪地接了圣旨。
圣旨里只是簡單的表彰了幾句梅闌幾人,賞了些絹布銀兩。
宣了旨,李慶之偷偷的塞了幾十兩銀子給那小太監,小太監笑著跟他點了點頭,帶著衛隊離開了。
沈老似乎有些公務繁忙,上香祭拜后,拍了拍梅長青的肩膀、安慰了晚娘幾句,隨后便帶人急匆匆的回了府衙。
等人走后,晚娘帶著弟子們去靈堂告慰亡靈,一群人激動的哭哭啼啼的,在這個君權神授的大時代里,朝廷的嘉獎令對于普通人來說,是連想都不敢想的莫大榮譽,更何況是這群可憐的戲子。
門前能掛個皇帝御筆親書的匾額,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一園人沐浴焚香換上新衣,晚娘讓李慶之買了些炮仗,在江邊往來路人商戶的圍觀下,一陣噼里啪啦的聲響后,梅園前院門頭換上了新的匾額,朝廷賜的自然要比原先的看著要大氣些,黃花梨木,上書梅園兩個大字。
不少路過的儒生面色復雜的看著這塊匾額,心道,活見鬼了,一群戲子竟然獲此殊榮,千百年來還是頭一次聽說。
梅長青立在一側扶著掩面哭泣的晚娘,臉上看不出半點激動,大抵不過是大周朝廷為了收買民心搞的噱頭,有什么好激動的?恐怕連那圣旨都是下面人代勞的,皇帝頂多寫了梅園兩個字、隨手在圣旨上蓋了個大印罷了,可惜了他們身份卑賤,若生在公卿世家,豈止是這點恩賞?這可是十多條轟轟烈烈的人命啊,就換來這點虛頭,真的值得嗎?
在梅長青看來或許不值,但若是換成梅闌或者其他人,他們一定覺得值!
其實梅長青有些小看了這張圣旨,他不知道的是,幾位朝臣曾對這份嘉獎令意見不一,有人認為不過一群有些義氣的戲子,賞賜點財物就是了,用不著這么隆重,也有人認為這是收獲民心的機會,不能這么草率了事,雙方幾番爭吵后又專門請示過皇帝,最后由皇帝拍板定奪,這才下的旨。。
不過就算梅長青知道了,頂多也就嗤笑幾聲,他心里明白的很,這種事兒對于那些朝臣們來說,不過是一時掀起的點小浪花,是他們勾心斗角中的一點調味品,很快就會被遺忘的一干二凈,前世看了那么多的歷史劇,他豈能不清楚這些權貴階級的嘴臉?
有了大周朝廷的這份嘉獎令,總算是坐實了梅闌幾人的功績,那些關于梅園的流言蜚語自然也就隨之平息了,梅園的生意自不必說,場場滿座,不少人甚是派仆從提前過來訂桌,梅長青這才覺著那嘉獎令也不是一無用處。
隨著晚娘一天天的轉好,日子逐漸恢復了往常,梅長青在接旨的第二天就被晚娘趕去劉府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