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南城,清波門內的仁美坊。此處背靠紫陽山,出了城門又是西湖南岸,可謂是背山面水之地,故而地段上佳,是一處高檔的民坊所在之地。
此刻,一名皮膚黝黑的年輕人正緩步沿著山嶺之間開辟的寬闊街道往鳳凰山皇宮方向而來。年輕人雖然年方弱冠之年,但眉宇之間卻有著一絲同年齡之中的人中少有的成熟和滄桑感,甚至在此刻,還有一絲淡淡的愁容。
此人便是今年的新科狀元張孝祥。此刻的官職是翰林院修撰。
自從春闈大考以及殿試之后,張孝祥這個名字便在大宋家喻戶曉了。狀元郎,那是多么榮耀的稱謂。在大宋數以萬計的讀書人之中成為第一人,那是多么令人艷羨的成績??梢韵胍?,一名狀元郎的未來是其實是有跡可循的。先入翰林院歷練幾年,之后再授予朝廷要害部門重要官職歷練幾年,再之后便是成為朝廷重臣甚至拜相。狀元郎這個身份,未來通向的必是朝中權力的頂峰位置的。而張孝祥從被授予翰林院編撰之日起,便踏上了這條康莊大道。
張孝祥這個名字在京城和其他一些地方州府的官員百姓聽來似乎是突然冒出來的黑暗中的火花一般明亮。但其實在有些地方,張孝祥考上狀元這件事其實并不令人意外。
張孝祥的祖上是唐朝著名詩人,便是被稱為張水部的張籍。張孝祥是張水部的第七世孫??芍^是書香傳家,家學淵源。而張孝祥少年時期,其實便已經揚名當地。幼時張孝祥便以機敏好學為人稱道,十六歲便中了鄉試。之后在江寧求學時,更是為恩師學子和當地讀書人推崇。因其才學卓絕,時人稱之為‘天上張公子’??梢妼ζ渫瞥纭?
所以,他中狀元,在某些人眼里,其實是理所當然,并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若是沒中,那才是一幢怪事。
對于張孝祥自己而言,他的志向便是要入仕報國,匡扶社稷。對于大宋如今的苦難,他還是感受頗深的。張孝祥的老家其實是在江北和州歷陽烏江。金人南下之時,和許許多多南遷的家庭一樣,張孝祥的父親攜帶家眷南下,最后居于明州鄞縣。張孝祥便是在鄞縣出生的。很小的時候,他從父母和親人們的談論中便時常聽到關于那場浩劫的變遷。
后來,張孝祥的父親張祁帶著家人舉家搬到了蕪湖,和家鄉和州隔江而望,也算是圓了思鄉之情。畢竟隔著一條江,金人的威脅小些,倘若回歸江北家鄉,危險性實在太大,便只能如此。而張孝祥對那段大宋的苦痛的最深刻的記憶,則是來自于他的伯父張邵的遭遇。張邵正是千千萬萬被金人擄往北地的大宋官員中的一個。靖康之難時,被金人隨同兩位大宋的皇帝一起擄往金國。張邵骨頭硬,不肯歸降,被羈押在金國多年,饑寒病困而死。而張孝祥的童年的夢里便常常有了伯母半夜里悲切的哭聲,記憶力便時常有伯母在和父母在逢年過節的家宴上面對擺著一雙筷子和一杯酒的空座位而垂淚的情景。
和千千萬萬個因為山河破碎而妻離子散親人亡故的家庭一樣,張孝祥的家中也因為這場時代的悲劇而時常蒙上一層陰影。所以,在張孝祥開始識文斷字有自己的意識和認知的時候起,他的內心便有立下了要收復大宋河山,一血大宋之恥和讓自己家中發生的悲劇不再發生的愿望。越是讀書歷練,年紀漸長,他這種想法便越是強烈和堅定。
考中狀元之后,張孝祥其實內心里憋了一股勁頭,他認為自己大展身手的時候到了。然而,在入仕之后這幾個月的見聞和經歷,卻讓他著實受到了很的打擊。可以說,他的理想和熱情,其實在這幾個月連續不斷的失望和碰釘子之中開始消退,甚至有了些迷茫。
從朝廷授官的那天起,他便看到了不公平的事情在眼前發生。那個叫方子安的青年,才學不在自己之下,中了探花郎。原本是要授予翰林院編修之職,或者哪怕是去朝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