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高,但這一時期的西部邊患,多是小打小鬧。
直到萬歷十八年,自以為實力強大的扯力克對明朝發起了突襲,他以四千蒙古軍先后進攻了甘肅的臨洮、渭州、河州三地,在短短一個月內,使得明朝兩位總兵戰死,五座軍鎮淪陷,邊境軍民死傷無數。
明朝甘肅總督梅友松因戰敗免職,其職位由原宣大總督鄭雒接替。
鄭雒到任后十分冷靜,他并沒有集結重兵發起反擊,而是立刻切斷了青海與河套草原之間的一切通道,斷絕兩地蒙古部落的聯系,同時警告河套地區蒙古部落,誰敢協助扯力克就先攻打誰。
鄭雒的這一手筆,使得盤踞青海的扯力克一下子成了斷絕外援的孤軍。
同時,鄭雒還派人在青海各地的蒙古部落里廣發告示,重金懸賞緝拿扯力克等人,并嚴正聲明“脅裹者無罪”,引得不少蒙古部落紛紛投誠。
接著鄭雒又拉攏青海當地受扯力克欺壓的藏族部落,給予優厚的賞賜,策動他們協同明軍作戰。
如此幾番攻勢下來,扯力克勢力大減,原本和他合伙攻打甘肅的火篩、脫脫等部落,不是倉皇逃竄,就是向明朝投降,諸路蒙古部落也紛紛和扯力克劃清界限,原本被扯力克趕離青海的藏族部落,也有不少紛紛北歸。
陰招使完了,鄭雒又回歸了“陽謀”,他將麾下最精銳的騎兵部隊分散在青海與蒙古草原之間的各個要道上,專打扯力克的輜重隊伍,且打完就走,不與扯力克發生正面沖突。
從萬歷十八年的十月開始至萬歷十九年一月,明軍在青海的平叛部隊天天小仗不斷,沒打過一次大仗,卻成功而徹底地給囂張的扯力克斷了糧草補給。
原本在河洮之變后氣焰囂張的扯力克,在不到幾個月的時間里,就陷入了眾叛親離、四面楚歌的境地。
鄭雒一面通過各種小規模的軍事行動打擊扯力克,一面派人向扯力克下最后通牒,聲稱扯力克若是繼續留在青海,明廷將剝奪他順義王的封號。
同時鄭雒又命山西明軍集結邊境,隨時準備直搗扯力克的河套老家。
利弊權衡之下,扯力克于萬歷十九年撤兵離開了青海。
扯力克走后,滯留在青海的蒙古部落群龍無首,萬歷二十六年,明廷發動大小松山戰役,攻破了最后一支扯力克的青海嫡系勢力阿圖海,迫使其西逃。
至此,明朝青海蒙古部落作亂問題徹底解決。
專事明史研究的朱翊鈞非常清楚,青海蒙古問題雖然在晚明沒有釀成大禍,但是青海局勢對明朝邊境的安穩至關重要。
因為就在河洮之變發生的第二年,寧夏戰爭和朝鮮戰爭相繼爆發。
倘或沒有鄭雒在青海恩威并施,反而響應朝中主戰派的號召,讓明廷在青海投入重兵與蒙古開戰,那么很可能就會使大明陷入三線作戰的泥潭。
萬歷皇帝之前能任用鄭雒安邊,可見其識人精準,且絕非是一個對邊境事務一無所知的昏庸之君。
青海是保證西部絲綢之路暢通的關鍵,明廷在俺答封貢之后通過互市貿易對蒙古諸部百般籠絡,并非全然是因為軟弱怯戰。
歲賞的好處在“恩”更在于“威”,互市帶來的經濟利益不但能分化蒙古諸部,還能在必要之時對叛部實行經濟制裁。
正因朱翊鈞知曉撫賞外虜的利害,因此即使已知朝廷財政不支,也不愿輕易裁減歲賞的開銷。
張誠回道,
“蒙古部眾以盜竊為生,然制馭在我中國,倘或依總督鄭雒所言約定馬數,使蒙古如約則市,反之則閉關絕虜,諸部便不敢恣其所求,亦不至遂開釁隙,此乃我大明數世之利也。”
朱翊鈞又掃了幾眼奏疏,道,
“鄭雒的這些建議,內閣是怎么看的?”
張誠恭謹道,
“鄭雒在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