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舊例。”
朱翊鈞道,
“若是國子監(jiān)生投考譯字生,若考校合格,仍可準錄為科甲出身。”
張誠又應了下來。
朱翊鈞終于感受了一回大明特有的文化自信。
這同樣的事情擱在晚清,不知要經(jīng)過多少議論呢。
可放在晚明,一句“恢復國初舊制”就順利解決了!
朱翊鈞心中輕松了一點。
不管百姓現(xiàn)在讀不讀得懂外文書,只要能放開就一定會有人去讀。
只要有人去讀,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向往西方先進的科學和文化,那大明就越來越有希望。
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
朱翊鈞非常信仰這一點。
“好了,你記下了就好。”
朱翊鈞語氣輕快,
“外朝可有要緊事?”
張誠見皇帝心情不錯,也跟著松快了一些,
“遼東又有奏報。”
朱翊鈞道,
“哦?”
張誠忙遞上手中的奏疏,
“朝鮮國王李昖發(fā)來進表,說建州女真向朝鮮獻顱稱臣,朝鮮君臣不知如何是好。”
朱翊鈞聞言不禁便有些驚訝。
建州女真同時向明朝和朝鮮兩端通貢稱臣的操作并不罕見。
甚至在朝鮮戰(zhàn)爭之后,努爾哈赤明明已經(jīng)有了不必恭順的權力,但他在面對明朝使者之時,依然卑躬屈膝,還對明朝使者說自己是在為大明“保守天朝地界九百五十里”。
努爾哈赤是一個很會表現(xiàn)自己低眉順目的人,這是他作為贅婿的本色出演,所以朱翊鈞并不為此感到吃驚。
朱翊鈞驚訝是驚訝在,他明明已經(jīng)違背了歷史走向,下旨明令顧養(yǎng)謙進剿建州了,小韃子怎么還會有命向朝鮮稱臣呢?
朱翊鈞接過李昖的進表,尚未來得及翻開,便聽張誠繼續(xù)稟報道,
“還有,遼東總兵李成梁以王緘揭辯指及,自請罷斥。”
張誠又遞上一份奏疏,
“待皇爺查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