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既不換人,又不下旨,只是要兒子入京朝貢,豈不就是想誘殺兒子,所以才不想陡然換將讓兒子起疑?”
李成梁道,
“或許皇上不是不支持扶持建州,只是對你心存疑慮,或是僅是因為惱了你稱臣朝鮮,因此想聽你親自表忠一番呢。”
努爾哈齊道,
“那這就更奇怪了,兒子不過是小小建州左衛指揮使,是不是對大明忠心耿耿,全憑父親和顧巡撫的一句話。”
“兒子稱臣朝鮮在前,明軍進剿葉赫在后,父親與顧巡撫既然用兵葉赫,便已是替兒子向皇上表了忠。”
“皇上不信兒子,卻不知是不信建州,還是不信父親與顧巡撫呢?”
不得不說的是,皇太極刪史絕對有一定的緣故。
大清后世子孫要是知道他們的太祖皇帝起家是靠把自己的功過綁定大明遼東總兵的患得患失,哪里還會相信清太祖百戰百勝是全因武功太盛呢?
但這一招在萬歷十六年卻仍是戰無不克。
李成梁笑了笑,道,
“皇上信與不信,也不是我能左右的?!?
“如今皇上明旨要你入京朝貢,我若替你回絕,豈非更加惹人生疑?”
李成梁的話說得十分冷漠,但努爾哈齊卻從中聽出了極大的讓步,
“兒子當然不愿父親以身犯險?!?
李成梁又笑笑,也不點明“以身犯險”的其實是努爾哈齊,
“哦,是嗎?”
努爾哈齊咧嘴一笑,道,
“兒子這幾日細細研究了一番朝廷定下的朝貢路線,心下忽然生出了一個主意,只是不知父親允準不允準?!?
依照明廷的規定,女真各部到京城進貢都要順沿驛路前往。
明朝有較為發達的驛站系統,為各路朝貢人員方便并予以安全保障。
身在遼東的努爾哈齊若要帶隊朝貢,就必須運用車輛、馬匹馱運著貢品,先由佛阿拉行至開原,再沿著明廷規定的路線運行兩千余里,到北京進貢。
且明廷對于入貢事宜設有專門機構管理,在地方有都司等機構檢驗,在京師則由禮部主客清吏司管轄,并專門設立“會同館”負責接待。
每逢女真人入貢,為了達到羈縻、籠絡和控制效果,朝廷不僅要設宴款待,還要對進貢人員予以賞賜。
因而明廷對于女真人的朝貢極為重視,不僅在時間、地點和路線上有明確而嚴格的規定,而且還設有翻譯和貢品檢驗機構,并派專人負責伴送及宴請。
也正因此,當朱翊鈞下定決心對努爾哈齊痛下殺手之時,這些規定陡然就成了懸在努爾哈齊頭頂上的一把利刃。
建州女真入貢,隨行人員最多不超過五百人。
朱翊鈞只要派人在任何一個環節上設下埋伏,努爾哈齊必將插翅難逃。
李成梁看著神采奕奕的小韃子,突然很想告訴他,蔡文姬當然知道左賢王并非真心待她。
左賢王若是愛她,莫說拿金壁來換,就是曹操把漢家天下讓給了匈奴,左賢王也不會舍得放蔡文姬歸漢。
可惜左賢王終歸是匈奴。
他若能如曹操一般珍惜蔡文姬的才氣英英,文姬一定會像愛上漢人一樣愛上他。
“哦?甚么主意?”
李成梁淡淡地笑道,
“你先說出來,我再看看能不能允?!?
努爾哈齊笑著回道,
“兒子是想,既然朝廷規定,建州朝貢一定要經過開原,而開原又是葉赫與哈達爭端始發之地?!?
“那兒子途徑開原朝貢之時,忽然遇見葉赫‘逆酋’因不滿朝廷進剿而‘劫貢’建州,因意欲向朝廷示威,而使得建州貢使不能成行,似乎也是情理中事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