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狀態下,攻城方必須用密集陣型才有破城的可能。
倘或一座城下皆是攻城部隊,明軍根本沒有瞄準的必要,只需大致方向正確即可,所以火器部隊大量發展。
明軍在與蒙古和女真的對抗中,騎兵和步兵都處于下風,只有火器部隊稍顯優勢。
而蒙古和女真騎兵在野戰中為了提高騎兵的沖擊力,一般會散開隊形,而不是以密集陣型沖鋒。
于是熱兵器的準確性差以及裝彈費時導致其威力遠遠不能和守城時相比,遠距離不能命中,近距離其發射頻率和準確性又不如弓箭。
再加上戰場環境下壓力過大,很少有士兵能保持訓練時的裝填速度,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明軍熱兵器的威力。
在野戰中把熱兵器發揮出相應威力的只有俞大猷和戚繼光發明的“車營”。
“車營”即是以火器為主,并用馬上步兵、騎兵和戰車配合作戰。
遇敵則用戰車列于陣前,車上軍士擊發弓弩銃炮,馬上步兵騎馬出陣,距離近到和敵軍馬匹相交時放銃及弓矢,接著騎兵再趁機沖入敵陣砍殺,最后派步兵十人專管割首級。
當時因為舟山岑港之戰而無辜被罰至山西大同戴罪立功的俞大猷,使用車營在安銀堡戰斗中,以一百輛戰車和三千步兵騎兵,擊退了韃靼的十萬余騎兵。
如此一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車營中騎兵和步兵以車為掩護,防御力大大提高,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火器優勢。
但是由于大明的體制原因,導致明末野戰冷兵器部隊素質極差,根本無法輔助熱兵器部隊作戰,因此沒辦法像俞大猷和戚繼光時那樣陳列車營迎敵。
后期引入西方先進火器之后,徐光啟和孫元華在登萊組建明朝精銳的純火器部隊,希望藉此一掃外患。
但是登萊地方歧視東江軍戶的態度使得毛文龍死后的東江軍對登萊沒有歸屬感。
吳橋兵變之后,軍隊竟然成為叛軍,轉投后金,這直接導致明朝希望利用科技優勢戰勝后金的計劃破產,相反還送給后金大量火炮和大批有經驗的炮手。
朱翊鈞想到這里,不由就是一陣嘆息。
他揮了揮手,讓那太監放下完整形制的鳥銃,指了指旁邊的散裝零件道,
“把那銃管拿過來給朕瞧瞧。”
兵仗局的掌印太監忙將銃管捧到了皇帝眼前。
朱翊鈞接過銃管,隨意翻看了兩眼,道,
“這銃管造得甚是光直啊。”
那太監笑道,
“是,皇爺好眼力,這銃管光直是為防止彈丸在銃膛內遇阻,致使出子無力或炸筒。”
朱翊鈞點點頭,端起銃管往管內一看——果然沒有膛線。
朱翊鈞悻悻地放下銃管,膛線才是槍管的靈魂啊。
膛線是現代炮管及槍管的管膛內壁上被鍛刻加工出的呈螺旋狀分布的凹凸槽,可使子彈在發射時沿著膛線作縱軸旋轉,產生陀螺儀效應穩定彈道,因而能更精確的射向目標。
而晚明火器不能完全轉型成現代熱兵器部隊,只能靠冷兵器軍隊輔助才能發揮效用的關鍵就在這里。
其實以晚明的技術,早已能夠制造出一批足夠光滑的槍管,可槍管的光滑程度對火器射擊的準確度的影響并不是很大。
在沒有炸膛危險情況下,槍管的光滑程度影響的是彈丸的發射初速度,與準確度無關。
根據熱兵器發展的歷程來看,準確度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槍管沒有膛線,彈丸不能以旋轉的方式從槍口射出。
即使槍管再光滑,彈丸和槍管內壁之間也存在縫隙,而鏜線槍管的彈丸直徑比槍管內徑大,所以彈丸可以穩定的從槍口射出。
朱翊鈞撫摸著手中的銃管,心想此事倒不全因是古代中國的科技落后。
線膛槍因為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