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諸將完成各自工作,前來向張順匯報。
趙魚頭告訴張順,募兵已經(jīng)完畢,基本補回了原來一千左右的兵額。只是有兩點需要說明一則是孟津饑民甚眾,想跟著吃糧的人甚多;二則孟津糧倉尚有糧食三四千石,他們無法全部帶走,問如何處理。
張順問問大家的看法,大家紛紛建議多募士卒,這樣也能多帶一些糧食。張順思量了一番,決定再募士卒五百,余糧多補發(fā)給士卒者家屬,剩余著就地分給饑民,順便多雇一些牛車進行運輸,此事依舊交給趙魚頭負責。
其次陳金斗匯報說找到了一些書籍,厚厚一摞子遞交個張順。張順粗略一看,多是話本、農(nóng)歷、四書五經(jīng)之類,不及細看。便告訴陳金斗此事算是完成了,安排他明天去尋找一些馬匹過來,方便大家騎行;另外再找些油布做帳篷使用,如果沒有油布,拿普通布匹刷上油也行。
最后張三百匯報說自己找到了鐵匠三人,正在全力打造槍頭,估計明天能交付六七十個,此外自己又搜刮縣衙和民間總共得到各式長槍三十多,也就是差不多明天能夠裝備一百多槍兵。另外又問道“我在農(nóng)戶院子里見到不少斧頭、砍刀之類的武器,要不要征調(diào)過來使用?”
張順思索了一下,對他說“有總比沒有強,一并征調(diào)過來。”然后,安排張三百繼續(xù)負責此事,待槍頭打造完畢后,順便再找些木柄將槍頭和斧頭安裝起來。
等到諸人匯報完畢,張順心中難安,又喊來趙鯉子,讓他派幾個人騎馬趕往洛陽,盯著河南衛(wèi)所的動靜,一有異常,便快馬加鞭趕回,及時稟報。一切安排完畢,幸好第二天一天無事。
待到第二日下午,諸事皆畢,諸人準備撤退。張順乃令眾人裝糧食于車,總計近八百石左右。再加上征發(fā)帳篷、收刮縣令縣吏家中金銀等物,共裝載了八九十車才算裝完。
鑒于有部分車夫老邁難以跟隨,張順又讓趙魚頭分發(fā)糧食,將其工錢一發(fā)結算,并將其牛車全部買下,然后征招城中青壯能駕車者填補車夫。隨后,眾人趁著夜色滿載而歸,重新回到了漢光武陵。雙方見了面,互問分別之事,均不勝唏噓。兩日不見,竟有久別重逢之感。
張順問起馬道長留守事宜如何,馬道長自言除了個別試圖偷竊糧食的被他斬了,再也沒有他事發(fā)生。
于是,諸人便分說日后事宜。沒想到這時候張順哈哈一笑,竟是論功行賞起來,當眾宣布道
趙鯉子有破門之功,悟空有沖鋒陷陣之功,陳金斗有斬縣尉之功,此三者各賜銀兩十兩。馬道長有留守之功,張三百有從戰(zhàn)之功和舉薦之功,張武浩有從戰(zhàn)之功和獻計之功,亦賞銀五兩。劉應貴有督戰(zhàn)之功,賞銀二兩。眾人領了封賞,各自喜笑顏開。
至于趙魚頭,則賞銀二十兩。眾人一聽,皆是不服。
張順便笑道“我且與諸位說其功勞,再有異議不遲。”
“其一,獻策之功。獻計募饑民,取孟津,過黃河三策。正是解我等當前之急也。其二,舉賢才,其孫趙鯉子和壯士張三百皆為其人舉薦也。其三,我等本來要計議的今后之事,此人早已成竹在胸。”
“敢問何策?”諸人問道。
“孟津無險可守,又靠近洛陽,非久留之地。趙魚頭早已建議我渡黃河而去,以山西崇山峻嶺之間,為發(fā)展基業(yè)之地。此三策皆是其功,因其攻打糧倉不利,此是其過。三功一過,合計論之,賞銀二十兩,有何不可?”
眾人聽了,思索片刻,也不得不承認張順賞罰分明。此前,馬道長和陳金斗也曾私自商議,也認為孟津不能守,諸人所能往者唯有三處一曰嵩山,二曰伏牛山,三曰太行山。
嵩山者有少林寺之憂,少林乃是武僧之宗,少林武僧天下聞名,常為明朝募為精兵,曾戰(zhàn)倭寇,從征發(fā)。眾人若是去此,多是自投羅網(wǎng)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