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時候比此時更能讓姜蟬認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了。
“窮山惡水”這個成語,姜蟬前世便學過,但要說對它有什么理解,在這趟游歷之前,她要說,她的理解就是知道了“窮山惡水”這個詞,至于其它的,那是沒有的。
如果再進一步問,她甚至會好奇,“怎么會有‘窮山惡水’這個詞呢?”山與水不都是美好的存在嗎?
她回憶起自己前世所看過的那些山:有“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的磅礴雄偉之美;有“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的峻峭壯觀之美;有“丹楓萬葉碧云邊,黃花千點幽巖下”的絢爛明麗之美……
至于水:是“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的夢幻陶然之美;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奇瑰麗之美;是“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的詩意朦朧之美……
這些山水之景,不管在記憶里還在現(xiàn)實里都是無比美好的存在,她也從未遇到過對這些景色厭惡的人。
至于今生僅見的青山和綠水河,那也皆是不可多得的美景。
所以,哪里有什么窮山惡水呢?
但當她走過這長長的路,翻過這一匹匹山,淌過這一槽槽泥沙溝,她終于明白,原來這就是窮山惡水。
這里的山是怎樣的令人絕望呢?
它們?nèi)怯珊谑T成的,縱著看,一匹連著一匹,長得望不到邊,橫著看,一匹之外還有一匹,似乎也翻不到盡頭。兼之那一匹匹石梁上,只是稀疏地長著一些些雜草,間或幾顆又矮又瘦的歪脖子小樹,在陽光下,盡顯荒涼惡劣之感。
太陽稍大,全是石板的山就開始升起了高溫,想躲躲,都沒有地兒。
深山密林里人們渴望陽光的照耀,這里陽光卻又成了讓人避之不及的存在。
這種際遇的差別,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這里沒有太多的生命,畢竟走了這么久連水源都沒有看到一處。這片土地——也許不能稱作土地,畢竟這地方連土都少得可憐,那便稱呼為這片山石吧——這片山石又哪里來的精力撫育多余的生命呢?僅是那些雜草歪脖子樹,怕是就已經(jīng)耗盡心力了。
令人絕望的還不止這些,眾人覺得哪怕這里有足夠的土壤與活水可以養(yǎng)活人群,應(yīng)該也沒有多少人愿意生活在這里。
為什么呢?
原因自然是這些山所形成的環(huán)境。
怎么形容呢?
大多數(shù)人生活的地方,環(huán)境應(yīng)該都還比較可以,畢竟人都有趨利的本能。
如此一來,所見過的山應(yīng)該也是可以稱作為風景的好山。
總之,那些山給人的感覺應(yīng)該是一種美感,不管是秀麗的美,還是險峻的美。
但這里的山不同,不僅沒有美感,甚至還是丑陋惡劣的。
它們形成的是一種逼仄壓抑的氛圍,人在這里生活久了,沒病也得憋出毛病來。
再加上這里少得可憐的生存物資,來到這里的人,可不得是一種絕望的感受。
這里的山,真的是“窮”啊,“窮”得令人絕望。
走過了“窮山”,他們又來到了相鄰的“惡水”。
走出了全被山石霸占的范圍,泥土漸漸增多了。
但這里的泥土應(yīng)該沒有多少肥力,植被也只是表層有一點稀疏的綠色作為點綴而已,大多地方都是裸露的層層黃土。
忽然一陣風吹來,帶起漫天的沙塵,糊的人滿身滿臉都是。雖然隨后便用小技巧阻擋在外了,但已經(jīng)糊了的,也倒不回去了。
眾人抬頭瞇眼望天,整個天空一片渾濁,呈現(xiàn)出一種讓人不喜的暮色之景。
然后,不期然間,一場暴雨又落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