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的返程之旅順風順水,兼之又無其它雜事相絆,所以不過幾日的功夫,他們便再次到達了錦屏縣。
按照原定計劃,眾人在錦屏縣修整了三五日,才又啟程往江南腹地而去。
第一站,眾人準備去往姑蘇拜訪求道院。
關于求道院,姜蟬知道那是她外祖同脈所經營的書院,還知道那個書院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幾百年間,它從一家小小的家族私塾發展成為了如今這天下聞名的學院圣地。
翻開史書,不少地方都有它濃墨重彩的一筆。
它在這幾百年間培育出的那些青史留名之人,也為它增添了無數的底蘊與名氣。
因為目標明確,所以不過半個月的時間,眾人便來到了姑蘇城。
按照老規矩,眾人先置辦了一處歇腳的地方,休息好后,才往求道院遞上了拜帖。
這天一大早,求道院第二十二代院長郭啟圣便收到了一份異常獨特的拜帖。
那拜帖不知是用什么樹葉制成,那樹葉也不知是用什么秘法處理,拿到手里只覺柔軟異常,但又韌性頗佳,那樹葉顏色也定格在采摘下來的那一刻,依舊是鮮綠亮眼,不拿到手里,僅憑肉眼,幾乎辨別不出它與枝頭活葉的區別。
把玩了一會這別具匠心的樹葉型拜帖,郭啟圣才意猶未盡地翻開它,瞬間,又有一股清雅的幽幽暗香撲鼻而來,待細細聞嗅,卻又覓不到它的蹤影,只能任它時隱時現的勾人魂魄。
回味了一會兒這暗香,他又才將心神放到拜帖內容上。
只見碧綠的葉片上,一個個雅致飄逸的字跡述說著其主人深厚的文學修養。
就這樣,郭啟圣又情不自禁地鑒賞了一會兒那風骨已成的大家字跡,才又去看那字跡所表達的意思。
不愧是做山長的人,看個拜帖,總感覺像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一樣。
但這也恰好說明了他是一個有見識有品位的人,這拜帖在他手上也未明珠暗投。
最終將目光放在拜帖內容上的郭啟圣得到了這樣一個消息:護國寺僧行大師攜帶著他所收的俗家弟子吳謹言游歷到此,并打算于明天辰時三刻到書院來拜訪他。
關于僧行大師郭啟圣是很熟悉的,不僅因為他名聲在外,也因為郭啟圣父親與他有不錯的交情,所以他自己也是見過僧行大師的。
但關于僧行大師的俗家弟子吳謹言他就不熟悉了,不僅不熟悉,這還是他第一次聽見這名字,他心下猜測:“這也許是僧行大師在此次游歷中看中的某個靈慧之才。”
不管如何猜測,明天的接待才是最重要的。
他將明天的各項事務安排好,空出足夠的時間來接待僧行大師他們。
第二天早早吃過飯后,郭啟圣便來到了學院大門處等著他們的到來。
且說姜蟬一行在準備拜訪各家江南書院時,便提前做好了各種準備。
比如那種樹葉制成的拜帖,比如她開始借用吳謹言的身份,比如設定她為僧行的俗家弟子……
第二天一大早,姜蟬他們用過早飯后便往求道院行去。
因為僧行對求道院最熟悉,所以就由他負責領路,但才走了一盞茶的功夫,他便停了下來。
見此,眾人皆向他投去疑問的目光:“怎么不走了?”
僧行對著他們微微一笑,道:“這里就是求道院了。”
話音一落,眾人皆用一副“你開玩笑”的表情看著他,但回應眾人的卻是他肯定再肯定地點頭示意。
眾人不死心的隨著他的目光向右邊望去,只見在就在這人來人往的大街上,就如同尋常商鋪那樣,正右方那墨色大門之上的白墻上懸掛著一塊醒目的黑色牌匾,上書“求道院”三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