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杏花村離開后,姜蟬師徒四個又往其它沿途景點去了。
這次出游與姜蟬自己出游不一樣,她是專門帶著弟子們體驗紅塵的,所以,只要有點意思的東西,他們一路上都沒有放過。
這不,他們此時正碰上了清明節(jié)。
說到清明節(jié),姜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白娘子了。
沒辦法,在前世,隨著社會的越加發(fā)展,那些遵守舊俗的人也就越稀少。
就如姜蟬,她除了過年,平時是不會回去進行掃墓之類的。
畢竟工作忙,匆匆來去一趟實在太累。
說到底,不過是不夠重視那些罷了。
但今生所處社會顯然不同,這是一個對于祭祀這件事兒很嚴肅的社會。
也是在今生,姜蟬才了解到清明節(jié)是多么重要的一個日子。
它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傳統(tǒng)的重大春祭節(jié)日,它兼具了節(jié)氣與節(jié)日兩大內(nèi)涵。
作為祭祖節(jié)日,它是肅穆的,人們會在這天掃墓祭祀、緬懷祖先。
但它同時又有另一個意義完全相反的主題:踏青郊游。
為什說是意義完全相反的,因為踏青郊游是歡樂的。
人們在這天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
一個節(jié)日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主題。
也許這就是先人們所追求的“天、地、人”的和諧合一吧。
也是在今生,姜蟬才知道原來植樹節(jié)也和清明節(jié)有關(guān)。
也是在今生,姜蟬才知道原來清明節(jié)有那么多的其它習俗——
除了掃墓祭祖、踏青尋春,它還有植樹,放風箏,插柳,蕩秋千,斗雞,蹴鞠等習俗。
哦,還有吃青團的習俗。
雖然它的習俗這么多,但對于窮人家來說,除了掃墓祭祖,其它的都是空頭。
而且就算是掃墓祭祖,姜蟬一路行來所見,重點也在“掃”字上。
代入所處環(huán)境想想,也能理解事情的緣由。
畢竟自己都填不飽肚子,哪里來的那么多祭品呢!
天天忙于生計,又哪里來那么多時間踏青游玩之類的呢!
能夠?qū)iT空出時間,去墳上將雜草之類的拔干凈,就是對先人的一片感念之心了。
雖然窮苦人家是這樣,但稍微富裕點的人家,對于先人的祭祀還是很隆重的。
各種紙燭香蠟,各種果品時令,各種飯菜紙人等等,只要有條件辦到,那肯定是盡己所能辦得妥妥體貼的。
真的是“事死如事生”了。
當然,那些富有之人,在清明這天的其它習俗上也是不吝于去實現(xiàn)它的。
要說將這些習俗執(zhí)行得最全面的,絕對要屬書院了。
也許有的書院比較古板,但更多的還是很遵循這些節(jié)日的。
畢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這類觀點,自古以來就有。
古人的心眼可比我們多多了,也靈活多了。
雖然受制于消息、知識的流通不暢,他們可能沒有后世那么廣博的見聞,但論心眼,大多數(shù)的后世人放到當時,絕對都是一個傻白甜。
就如姜蟬。
環(huán)境影響性格,這也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此時,姜蟬再次來到了求道院,帶著徒弟一起,就為了看看學院舉行的各種活動,說得接地氣點,就是為了湊熱鬧。
姜蟬記得當初江南郭家這邊是給了她一塊牌子的。
憑著這塊牌子,是可以自由進出求道院的。
站在求道院門口,姜蟬在自己的空間里翻出了那塊刻著祥云及其它標志的牌子。
憑著牌子進門后,姜蟬帶著仨徒弟直奔他們學院舉辦各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