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作為食物在中國歷史悠久,然而在宋室偏安之前,“湯餅”一直是它最常見的名字。不過宋以前的湯餅,實際上是一種片兒湯,面不是用刀切的,而是手撕而成。晉《餅賦》中記載“火成湯涌,猛氣蒸作。攘衣振掌,握搦捬搏。面彌離于指端,手縈回而交錯。紛紛級級,星分雹落。”至唐代作湯餅時,人們方使用案板切面,不過仍以“片”為單位稱之。直到北宋的后期,切成細(xì)條狀的面,才逐漸流行開來。發(fā)展到后來,面條的形狀逐漸定型為長條形狀,因其形狀又長又瘦,諧音“長壽”,所以在趙宋一朝,每逢生日誕辰,人們?yōu)橛懣诓剩瑧c生之時吃面條已經(jīng)成為一種風(fēng)俗習(xí)慣。宋人馬永卿在《懶真人》中記載,“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面也”。
然而“面條”這一稱謂的由來,卻與抗金名將韓世忠有關(guān)。紹興十九年(1149年),老將在家過六十大壽,壽宴上大家一起吃湯餅之時,韓世忠不禁想起與夫人梁紅玉一起,當(dāng)年鏖戰(zhàn)金名將完顏宗弼于黃天蕩之情景。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廷名將、金太祖完顏阿古打四子完顏宗弼率兵十萬悍然渡江南侵,韓世忠領(lǐng)兵八千迎擊。韓世忠以寡敵多,與完顏宗弼激戰(zhàn)于京口黃天蕩。
為激勵宋軍將士奮勇殺敵,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親自上陣擊鼓。這一戰(zhàn)完顏宗弼因率部輕進(jìn),中了宋軍埋伏,被圍困在黃天蕩四十八天,最終施以火攻,疏浚小河道方才得以遁走長江。黃天蕩一戰(zhàn)使金軍喪膽,很長一段時間不敢越江南侵,韓世忠始有“忠勇”之名。
十多年后,在壽宴上,面對端上來的湯餅,老將感概萬分,以“面條”稱之,以其之長而喻長江江水之長、夫妻情意之長。其時韓世忠的“忠勇”之名,在宋軍民之中口耳相傳,早已遠(yuǎn)播。《宋史》稱“自建炎以來,將士未嘗與金人迎敵一戰(zhàn),今世忠連捷以挫其鋒,厥功不細(xì)”,因而被稱為“中興武功第一”。此時距韓世忠去世也僅過去了八年,“面條”的稱謂,卻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
宋時的籠餅,則類于今日之饅頭,北宋時期尚謂之“蒸餅”,后因避宋仁宗趙禎諱,而改成“炊餅”。逮至南宋,又稱為“籠餅”,幾經(jīng)變化,今人則稱之“饅頭”。饅頭一說,其實也與一位歷史名人有關(guān)。傳說三國時期諸葛孔明征討蠻王孟獲時,對當(dāng)?shù)赜萌祟^祭神的蠻俗深惡痛絕,遂“因雜用羊豕之肉以包之,以面象人頭以祠”,饅頭即“蠻頭”之意也。
爐火生猛,不多一會,店家將熱氣騰騰的素面和籠餅都端了上來。那素面拌了蔥花和花椒,香氣盈鼻。經(jīng)過一夜的奔波,葉萍飄早已饑餓難耐,食欲大開,風(fēng)卷殘云般地將面前的食物一掃而空。他結(jié)了賬,邁出店門,抬眼但見朝曦初升,彤云滿天,秋風(fēng)拂在面頰上,疲乏感已消去大半。
出了小鎮(zhèn),依然一路西行。他走及奔馬,腳程甚快,晌午時分,已遙見遠(yuǎn)處的云山掛月峰,心中盤算一下,距離掛月峰火木寨僅有二十余里的路程了。他不敢耽擱片刻,舉步上山,沿途但見層巒疊障、巉巖兀立。深秋時節(jié),山中霧氣彌漫,罕有人跡。
葉萍飄沿著山道一路攀沿而上,越向上行,枯樹雜草掩映的蜿蜒山道,愈發(fā)陡峭起來,曲折隱沒于濃密的霧靄之中,耳畔偶有怪鳥的叫聲傳來,回蕩在山谷之間。
走了大約半個時辰,剛剛轉(zhuǎn)過一處山角,前面的山路上,赫然品字形矗立著三具黝黑的棺材!
彌漫的山霧中,一個二十多歲的黑袍男子手拿一把鐵扇,大剌剌地箕踞在棺材前面。他相貌頗為英俊,但臉色慘白,眼神里滿是寂寥之意。黑袍包裹下的年輕軀體,隱隱透著一股邪魅之氣,給人一種極不舒服的感覺。
朗朗白日,山路上怎么會有棺材攔道?饒是行走江湖多年,看到這等詭異的情景,葉萍飄心下也忍不住有些發(fā)毛,尋思“都說瀟湘派行事詭異、神通廣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