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平道:“他們可以商量,但是卻沒有商量,是因為沒有想到,還是不想搭理對方?”
聞言,老者笑道:“應該是后者?!?
寧織也點頭。
錢平就道:“果然?!?
老者說:“他們誰也不服誰,想來結果必然是這樣的?!?
錢平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老者道:“再說鄭國大夫公孫僑參與執政,選擇賢能的人來任用,馮簡子能夠決斷國家大事,游吉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孫揮能夠知道四周鄰國諸侯的行動,還能辨別它們大夫的宗族姓氏,官職高低,尊貴卑賤,賢愚與否,并且還善于外交辭令,裨諶善于謀劃計略,在野謀劃就能獲得成功,在城邑內謀劃就會失敗?!?
“每當鄭國要有諸侯之間的外交事夷時候,公孫僑便向公孫揮詢問四周鄰國的情況,并且讓他跟他們多一些外交辭令,之后便與裨諶駕車來到城外,讓他看謀劃計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訴馮簡子,讓他來作出決斷,如果決定這件事可行,公孫僑就會把任務分配給游吉讓他去執行命令,來應酬對付各諸侯派來的貴客,因此公孫僑執政時很少有失敗的事情發生?!?
錢平這時問:“明君擅用有才能的賢臣,昏君為何不會擅用有才能的賢臣?他們都是君王,差別在哪里?是賢臣?還是庸臣?還是君王不聰明?不仁德?”錢平:“還是他們在與得民心?明君有民心?昏君無民心?但這民心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嗎?國君未登基就得了民心?還是登基后得的民心?”
聞言,老者腦后滴汗,你咋這么多為啥,想了想,老者道:“因為明君是好人,好人就會用好人,明君用賢臣,昏君不是好人,就不會使用好人,他們的差別不是賢臣也不是庸臣,而是國君,明君自然聰明仁德,昏君自然不會仁德,盡管聰明,但是他不得人心和民心,明君既聰明又仁德,自然得民心,國君得民心,是登基后的事?!?
錢平聽明白了,就道:“原來是這樣,賢臣不會輔佐昏君,昏君不會用賢臣,明君不會用庸臣,庸臣不會輔佐明君對不對?”
“也不會,明君治世,朝廷也是不可能只有賢臣的?!?
“那昏君治世呢?朝廷也不可能只有庸臣,那昏君會用賢臣嗎?不會用賢臣的話,朝廷為何還會有賢臣?”
錢平:“可是如果都是庸臣和昏君,那百姓呢?百姓會怎么樣?他們不得民心不會有什么事嗎?”
老者嘴角抽了一下道:“昏君會用賢臣,但是不會重用,就像明君不會重用庸臣,至于百姓,若是全然不得民心,那下就要亂了。”
聽完這話,錢平皺了皺眉,道:“昏君不會重用賢臣?那他為何不直接把賢臣趕走?”
老者道:“這里頭有很多講究。”
錢平問道:“什么講究?”
老者道:“這我也不知道了?!?
錢平若有所思道:“明君既然是明君,那看到庸臣,為何不把他們打發走?”
老者就道:“這個昏君不趕走賢臣是一個道理?!?
錢平道:“可是是什么道理?我不明白。”
老者道:“我也不明白?!?
錢平聽到老者的話,嘆了口氣,不話了。
旁邊一個錢平問老者道:“你知道門可羅雀的故事嗎?”
聞言,老者笑道:“知道知道!”
那孩子就:“我也知道!”
又看向少年,道:“你也知道?”
少年點頭道:“知道!”
那孩子就道:“那你講吧?!?
少年的點頭道:“好!”
應罷,少年想了想,過了會兒,開始道:“汲黯于景帝時任太子冼馬,在武帝時任東海太守,后又召為主爵都尉,而鄭當時則先任太子舍人,后遷為大農令,二人其時皆位居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