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有想到九九會利用自己身上掉下來的毛發變出了一只和自己一模一樣的黑貓,這讓沈彬等人措手不及,沒有抓到九九,讓她丟失了蹤跡,想追已經不可能了,沈彬有想過按照之前黑霜的蹤跡去尋找九九的下落,但是他擔心黑霜若是發現他們誰也帶不走九九。
現在只能看看李世民的情況再下定論,但是等到他們回到太極宮的時候才發現太極宮內重兵把守,他們根本進不去。原來是太子李治和吳王李恪再次拜見李世民的時候發現守衛不再,擔心李世民出事,便直接闖入卻發現李世民奄奄一息,這才宣召太醫進宮,可是所有的太醫都是束手無策,最后沒有辦法的時候連李淳風都找來了,這才發現李世民丟了魂魄。
“老大,怎么辦?”
“隱匿身形,先看看情況再說?!?
四個人悄悄的潛入了太極宮
貞觀十七年(643年),因齊王李佑謀反案犯紇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子李承乾被廢黜,太宗許諾魏王李泰立其為太子,但因長孫無忌堅持請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太宗親自審問李承乾,李承乾指控李泰謀儲,太宗于是幽禁李泰于將作監,立晉王李治為太子[4344]。
不久之后,太宗懷疑晉王李治仁弱,便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我立稚奴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國家,怎么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么樣?”長孫無忌堅持抗爭,認為不可以。太宗說“你是因為吳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對嗎?”長孫無忌說“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么重要,怎么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碧谶@才打消了念頭。同年十二月,太宗對李恪說“父與子雖然是最親近的,但是如果兒子有罪,國家的法度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漢武帝已經確立漢昭帝,燕王劉旦不服氣,私下圖謀不法的事情,霍光憑借詔書就可以將他誅殺。你做為人臣,不可以不以之為誡。”[4546]這段話在《貞觀政要》上的記載是貞觀十一年[4748],因此時間上存在爭議。未知太宗此言的背景,但是從現存史書記載觀之,長孫無忌從此之后,深為記恨李恪。
永徽蒙冤
永徽元年(650年),李恪時為高宗李治在世最為年長的兄長,收開府儀同三司,官拜司空,并被授予梁州都督的官職[49]。不久之后,又被改封為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5051]。
永徽二年(651年),加授官職太子太師[52]。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陽公主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理,從而引發了初唐時期最大的一樁政治冤案。房遺愛為活命想效法紇干承基,遂長孫無忌心意而誣告李恪謀反,致其遇害,根據墓志記載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年約三十四歲[53]。有子四人,李仁、李瑋、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嶺表;有女亦四人,現已知第四女信安縣主被罰守獻陵[54]。
據《資治通鑒》[55]和《冊府元龜》[56]記載,案發后,高宗召見房遺愛“我與你是親戚,為什么要謀反?”房遺愛則回答道“我包藏禍心,罪該萬死,但是我告發吳王李恪是希望贖罪,因為我看見貞觀年間,紇干承基、游文芝一起與侯君集、劉蘭共同謀反,后來承基告發侯君集、游文芝和劉蘭,自己得以保全首級并得到了官爵。”李治聞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承受了尚公主的尊榮,怎么能與承基相比?現在告發李恪謀反已經太晚了。”高宗于是哭著對侍臣說“荊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我想赦免他們的死罪,可以嗎?”兵部尚書崔敦禮說“過去周公誅除管叔蔡叔,漢景帝平七國之亂,然后是漢昭帝的時候,燕王和蓋長公主謀逆,都以國家法度處以應有的刑罰,這些前事都不遠,陛下怎么能改動法律就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