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
亂源于毫無防備,而無防備,源于事情出乎意料。
小仙口距兩國邊境尚有七百里之遙,四下荒涼,人跡罕至,實算得上是一個隱秘之所。就這般人不至,煙不起的偏僻之地,半夜里,突然殺出一股敵軍,如何會在意料之內(nèi)?如何會在防備之中?如何能不亂?
沙陀國疆域遼闊,近兩倍于大華,然人丁卻不足大華的三成。沙陀國地廣而平,鮮有丘山,極宜耕種,是以歷朝歷代皆重農(nóng)輕工。國境之內(nèi)鹽礦不過三個,產(chǎn)鹽極其有限,遠遠不足民用,缺額全賴朝廷商隊從大華及厥國鹽商手中購入。好在沙陀每年出產(chǎn)米糧皆大有盈余,賣米買鹽也算不得吃虧。一直以來,大華糧商從沙陀買米,而沙陀朝廷則從大華鹽商手中買鹽,相互有來有往,倒也和睦。
變故發(fā)生于去年。
去年年初,沙陀朝廷突然發(fā)現(xiàn),大華做私鹽買賣的幾大幫派,皆不賣鹽給沙陀的商隊了。費勁心力買到,數(shù)額也少得可憐,價格亦比往常高出兩倍多。這一驚實在非同小可,朝廷忙派人去查探。這才知,原是新任的鹽運政司官卡住了私鹽貨源,幾大做私鹽買賣的大華幫派,皆再不能以低價從鹽運政司購鹽。一時間,私鹽走量大減,價格自然水漲船高。沙陀朝廷派出好幾撥人,軟硬兼施,皆拿不下梅思源。以至于不惜頻頻派出殺手,欲置他于死地,卻一直未能如愿。不得已,沙陀朝廷只得轉(zhuǎn)而從更遠的厥國購鹽。路途雖遠了兩倍余,價錢亦貴了不少,好在供應(yīng)足量,總算能續(xù)上了民用。
然而,去年年底,厥國突然以國內(nèi)用鹽緊缺為由,斷了私鹽的買賣,再不賣鹽給沙陀國。
國內(nèi)產(chǎn)鹽一時無望,外購多番受阻,全民用鹽朝不保夕,沙陀國皇帝普巴音慌了神。
需知,食鹽乃其時各國最重要的流通商貨,其重遠甚于米糧綢緞瓷器香料等。米糧可以自產(chǎn),綢緞可以不穿,瓷器香料可以不用。但人皆不能不進鹽,而食鹽一時沒有替代物。缺鹽會致病,長期缺鹽可致死。
就在此時,厥國雪國冼馬三國使臣同來游說。只要沙陀國出兵攻下安咸郡,厥國便出兵庇南郡,牽制大華南方軍隊;雪國出兵保國郡,牽制大華北方軍隊,定使其無力相顧。并議定,最終沙陀國占領(lǐng)安咸郡駐北郡,厥國占領(lǐng)晟郡庇南郡,雪國則占據(jù)冰湖保國二郡,相互之間絕不沖突。而一旦沙陀國厥國雪國事成,冼馬國亦將出兵,由楚南郡而上,占領(lǐng)楚南清溪二郡。三國皆知,沙陀困于鹽缺,最是緊迫,是以挑撥普巴音率先出兵。而之所以冼馬國最后出兵,是因為四國之中冼馬國國力最弱,斷不敢輕易涉險,必須待大華軍隊皆被牽制削弱后,才敢引兵而上。
三百多年來,大華一直是此間霸主,四國國勢遠不能及。這數(shù)百年來,大華與鄰國起過戰(zhàn)事無數(shù),而無一例外,所有的戰(zhàn)事皆以大華取勝而告終。四國與大華,可謂皆有宿仇,一直未能稍報。
近二十幾年來,永華帝耽于道途少理政事,而三位皇子明爭暗斗相互掣肘,致使大華國勢快速衰弱。鄰近諸國趁勢休養(yǎng)生息,政治清明,國力均有增強。此消而彼長,對四國來說,這都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契機,實在百年難得一遇。有厥國從中牽線慫恿,三國又皆有不同圖利,洽談著實順暢得很。為最終促成沙陀國出兵,厥國甚至不惜先行遣人往都城襲殺大華重臣;派人掘開屏州水壩,人為造了屏州城的曠世水災(zāi);襲殺庇南哨所押糧兵,使其軍中缺糧,將兵嘩變。另外,厥國還送上重金,暗中收買大華軍中將領(lǐng)。
普巴音雖不愿打頭陣,但國內(nèi)缺鹽難解,不久或可成災(zāi)。而恰好安咸郡內(nèi)有著當今五國中出鹽最多的兩大鹽礦盲山鹽場及阜州鹽場。一弊一誘,再加上厥國的從旁助益,普巴音最終決定鋌而走險,糾集半國之兵,向安咸郡浩蕩殺來。
沙陀國右將軍赤赫丹是普巴音的侄子,素來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