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原是琮隆望族,西齊建立之后入京謀差。因對工虞情有獨鐘,又經幾代前赴后繼、恪盡衷心,即便族人不盡當紅紫,但在朝中也很有一席之地。
薄家尚古訓、家教極嚴,薄申云為長子,自幼便肩負著繼往開來的使命。不過這人也沒讓族人失望,聰穎勤奮加之骨子里自負要強,所以詩書禮樂、文武術業、行事作風都是氏族乃至京中同輩中的楷模。
有家人為其謀遠長、有仆從面面俱到,小小年紀成為皇子的伴讀。這一切賞識抬愛,薄申云自覺天生該是如此,從未思索過其背后種種。
而這種祥和美滿停止在薄申云十六歲。
那一年初秋,暴雨肆虐,天像漏了個窟窿不住往地上灌水;顯水又和人們開了個殘忍的玩笑:它沒有在早以枕戈待旦的文瑤與翕邊流域肆虐,反而在流經玉西與榆礁的交界段時驟然改道。
榆礁鰭縣鰭水段河堤眼見要決。而這段河水若崩潰,下游兩岸上千名民眾性命難保。
當時,薄申云的父親薄嬰任水衡都尉,正在榆礁與當地治水官檢查郡府附近塹堤情況。眼見傳回信息不對,急令下了三道,命榆礁鰭縣水域即刻疏散群眾、開閘引流放洪。
可是鰭縣縣令一動不動!傳回理由是:此刻放水,則下游鰭水村有近三十戶人家、百十來口家當將全部淹沒水中。其住宅、農田、牲畜蕩然無存,損失太大。除非求得王上親諭,否則不敢私自開閘。
此時此刻,雨水早于阻斷傳信通道,這時若再向京中請示,怕十來天都無法往返,到那時水淹兩岸,人財兩空,無力回天!
情況緊急,薄嬰當夜快馬奔赴鰭水村。
一到當地,婉拒縣令宴席接風,迎著暴雨、一頭鉆進鰭水塹河現場。
此刻風雷大做、鰭水怒號,其水位與歷年最高水位記載即將齊平。河堤兩岸根本無人塹修,人群、官兵早已疏散至安全處,然而他們所處位置卻又離河岸并不遠。人們一個皆一個粗繩系腰、左右備好了了沙土與合抱的巨木塊。
薄嬰也入仕多年,一眼便看穿縣令之意:
縣令并非目短識近,只是此刻毀堤放水猶如醫病之毫末,名氣何以聞達?鰭縣縣令是想等到水位再高些、大雨欲要決堤時,自己再率眾親自治理、力挽狂瀾,從而奪得一個身先士卒足、與百姓共進退的名聲,以便讓上級官員知曉自己竭力,為往后加官進爵添磚加瓦!
然而要張縣令之能,竟要以顯水兩岸千百居民的性命做賭注!
如此狗官!良心何安?
薄嬰不顧反對當即下令:部分人繼續修塹河渠北側,同時強制疏散鰭水村村民、人為泄洪!
百姓耕種講求安土重遷,一夜之間即使能帶走金銀細軟,可農田呢?牲畜呢?祖宗牌位呢?
狂風怒號,天地昏暗,雨砸在身上挨了石塊般疼。
天亮時,顯水決堤。
滔天巨浪從天上昂起,攪和晨曦血色壓下,讓人渺小如螻蟻,徒生幻覺。
當夜,有兩百一十九人從鰭水村撤離,但仍有二十余人與鰭水村永遠埋在了水下。而這其中就有薄嬰自己。
人命關天,西齊王收到薄嬰的奏折時,已是十天之后。而與已故之人的信箋一同趕到京中的,還有榆礁郡守與鰭縣縣令。
他們當年是如何稟報鰭水之事的,薄申云并不知曉。他甚至都還盼著父親回家!
只是,薄申云記得很清楚,當日午時自己告別還是皇子的劉禎之后,剛離開宮門,便有幾個心腹家臣來迎他。不由分說、亦不做解釋,將他直接從皇城送抵了琮隆老宅。
這一等就是近十天之久,才有一位叔父從京中趕來。
叔父帶給他兩個消息。
一是他父親被“賜死”。
為了平民憤,西齊王接受了榆礁郡守等人的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