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想過了,”柳爹解釋到,“等地圈起來,咱就好好整一整,前頭搭個架子可以曬衣裳,也可以整平了曬糧食、晾菜干。”
“右邊擴出來的地方全種菜,柴火草垛往后院挪,再朝那后角搭個草棚做茅廁,萬一還養雞啥的也可圍個雞圈。”
一邊比劃一邊解說,看來柳爹已替媳婦充分考慮好了勞動場地,這就是要把院子全部修整一番了。
柳氏對院子的大小實沒啥意見,但也知道事有緩急,若一并擴地、圍院子、挖建廁所,這工程量便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做成的。
就比如他家想將舊缸換下來作廁,得添個新的大缸儲水,需等到大胥里半月一次的大集時方可能有。
他們要算準了日子,順蕓水岸邊的小路而下,先步行到青莜里,再往下走到大胥里。
沿途河谷,多平地淺灘,那也是循著水路的自然流向七彎八繞,決計沒有現代平鋪直去的公路一半的好走。
腳程再快,照柳全這等青壯漢子,天不亮就出發,也得走上一兩個時辰。
走到了地方,那東西還不是你去買,人家就一定擺在集市上賣的。
比如某些大件物品,多要先向十里八村打聽好了,是某亭某家瓦缸坊的?還是某里某師傅自己家作的?
沒錯,他們這窮鄉僻壤還是賣方市場。
這等生活農用器具都是必須品,添置一樣就算多一件正經家具。
來回幾十里地,攏共這么一兩個鐵匠鋪子,兩三個匠造作坊。顧客想買東西,得自己摸上門去。
人家就在那里,明擺著還可能欺生,買不買隨便你。
商品的價格也多有浮動,買家得自討價還價,不存在什么明碼子標價的說法。
賣家今天心情好,便宜點賣給你了,就當交個朋友;若看你不順眼,宰你一刀,你不要拉倒。
這就顯現出了鄉里日常人際交往的重要性——
比若柳全想買個大瓦缸,打聽到了村里季家老叔,認識某里作瓦的匠人某郎。
柳全便得托著季家老叔,相煩人家抽空陪他跑一趟,興許看著熟人的面子,那匠人某郎就大方給柳全饒上幾個錢。
照這時,柳全便算是經由季老叔認識了某郎這么一個朋友,多了一份交情,一條新門路。
往后柳全再去某郎那里,或自買或幫別人買東西,就很好辦事了,好比說能給個“友情價”什么的。
在農家這里,哪怕多省下一錢也是好的,別人也能承這個情。
到買好了東西,柳全又得急忙往家趕,中途最好沒耽誤別的功夫,不然就得走到太陽落山了。
要是他早上去得晚了,買不買得到東西不說,晚上還得摸著黑走回來。一整天,便這么耽擱下來。
若再遇到人家作坊沒有現貨的,且等著消息吧。
光買口缸,就可能花費小農民柳全許多的功夫,跑不完的腿,或許十天半月還折騰不下來。
他買的那大缸,也得想辦法找人幫忙拉回家來。
整個白蕓里,有牛七八頭,卻只有牛車一架。
那牛車是祁家的,都是自用,沒有專業趕車戶這一說。
借,是不可能外借給你的,借給你也不會趕車。
必須看準了人家族里有誰要用車的時候,拿些東西去相求,問問能不能順帶著繞點路到某村,幫忙把他家買的缸拉回來。
農戶在外買了大件,除非遇到人家作坊本就要送貨,給你搭個順風車,討個便宜載一段路。
真隔上幾個村,你未必能舍得花那個錢自己運回來。
因此上,鄉野農戶絕沒有啥白扔了的破爛家什,哪怕一個豁邊綻縫舊水缸,分家時,都可讓小媳婦在背后攛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