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時就讓杜沖,韋兆豐等人急眼了,長安洛陽的富人最多,可不能讓長孫氏一家把錢都賺了。
他們立即以同樣的條件向于秋提出合作,于秋自然沒有不同意的道理,不過,他們兩家只想做關(guān)中的市場,于秋讓他們各投三百萬貫,修建五萬畝大棚,并且承諾,他們所種植的蔬菜,將與長孫氏大棚里面所種植的品種不同,這樣就可以避免競爭。
反正光是一座長安城就有近百萬人口,周邊各州縣的人口也非常密集,十幾萬畝大棚蔬菜田種出來的菜,根本不愁賣。
然之后,這兩家又各自采購了兩百萬貫的蔬菜,并且與長孫氏采購的品種錯開了。
反正于秋種植的青菜種類都有十幾樣,黃瓜,西瓜,哈密瓜,甜瓜,冬瓜等都有,隨便就可以幫他們岔開。
只是他們兩家對洛陽的市場不感興趣,沒有投錢在洛陽開大棚。
再之后,有條件有財力的人也紛紛不落后,和于秋達(dá)成了合作協(xié)議,或一二十萬貫,或三四十萬貫的,從于秋手中買走他們自認(rèn)為賺了大便宜的半價蔬菜。
至于那些沒有條件與于秋達(dá)成大棚蔬菜種植合作的,于秋就是一副不待見的樣子了,他們死磨硬磨,于秋最多也就同意給他們打八折,將這些蔬菜以四百錢一斤的價格買回去,再算上運費折損,他們夠嗆能賺到什么錢。
當(dāng)然,想要五折買,也不是不可以,拿糧食來洺州換,于秋甚至能給他們多打一折,這就讓那些人覺得很劃算了。
而實際上,從頭到尾,劃算的只有于秋一個人,因為,他掌握了定價權(quán),并且,利用王門,豎了一個很高標(biāo)準(zhǔn)的價格線,讓他們自以為比王門買的便宜很多,就賺到了很多,而實際上,于秋除了建造大棚的首期投入比較多,真正用于種植這些蔬菜的農(nóng)藥,肥料,種子,其實都不值錢,如非是投入一些人力而已,今后要是把修建大棚的成本賺回來了,哪怕是幾文錢一斤的賣這些蔬菜,他也大有賺頭。
比如大棚里種植的紅菜苔,掐一輪,長一輪,一畝地可以持續(xù)賣兩三月,產(chǎn)出上萬斤,即便是賣幾文錢一斤,畝產(chǎn)價值也能達(dá)到幾十貫,比種植其它作物的性價比高好幾十倍。
一個下午的時間,武安縣衙的財務(wù)就收到了將近三百萬貫的銅錢和價值一千二百萬貫的絲帛,銅錢會隨著物價的下跌升值且不說,等到明年開春以后,數(shù)十萬畝大棚在北方各個州縣開始搭建的時候,于秋現(xiàn)在收到的這一千二百萬貫絲帛,就至少能換回一千五百萬貫錢來。
因為,各家集中修建大棚,對于蓋頂棚所需要的絲綢,會有大量的需求,導(dǎo)致明年整個李唐的絲綢市場都缺貨,于秋則是可以趁機(jī)高價出售手中的絲綢,并且推出毛紡制品,搶占市場,很可能明年大唐的貨幣市場,除了絲綢和麻布兩種織物之外,將會增加羊毛布,或者羊毛線。
而且,這一項新貨幣的源頭,幾乎部掌握在于秋手中,這也算是于秋隱藏在套路中的另外一個套路了,而在這個套路后面,于秋還藏著一個關(guān)于貨幣的大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