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漢又說了好幾個問題,比如,洺水縣水源充足,適合多種植一些水產作物,引水成塘,做水產養殖產業等等,于秋都一一記錄在筆記本上,而隨著吳小七的鑼聲在村子里面敲響,整個村子頓時也熱鬧了起來。
這些村民們對于海產,月餅,罐頭,倒是不陌生,最近集鎮上都有的賣,但是對于以前從沒見過的秋衣,就表現出了驚訝和驚喜。
他們想不到這世上還有這樣貼身保暖的衣服,而且穿在身上,一點也不妨礙行動,一個秋衣大禮包里面就有八套秋衣,男女,大人小孩各兩套,而于秋給每家送的,是兩個秋衣大禮包,就算是人口多一些的家庭,也都妥妥的夠穿了。
圍攏過來的許多婦人們頓時就夸贊,于秋對于洺州的百姓來說,就像是這秋衣一般溫暖。
然之后,于秋系統里面的感激分,信仰分,忠誠分,自然是一輪爆高,一個幾百人的村落而已,就為他貢獻了三四千積分,比花幾十萬貫金銀銅錢得到的還多。
書院的孩子們干起活來還比較稚嫩,然而,大家并沒有嫌棄他們,只是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們,以前在村里調皮搗蛋的孩子,這才去了書院幾天,就變的聰明懂事了,等自家的小子成長起來,也一定要想辦法送他們去書院讀書。
而在這些村民們羨慕的目光,感激的語氣中,這些孩子們就干的更加起勁了,人都是有虛榮心的,喜歡聽到別人的夸贊表揚,尤其是小孩子,而他們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他們將會有很強的榮譽意識,養成做好事的習慣之后,他們就基本不會做出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了。
于秋教這些孩子們知識的同時,也要同時豎立他們的思想品德,即便是這些孩子因為國籍或者種族的原因,最終還是要回到故里,但是,當他們回去了之后,還是推行洺州這一套的話,那么,遲早他們所謂的故里也會變成和洺州一樣的。
在下灣村待了近一個小時左右,于秋便揮手與大家告別,去往另一個村子,這邊的村落,規模都差不多,距離也不是太遠,于秋讓許聰給孩子們發了歌,大家趕著車子,一路唱歌兒,很快就到了下一個村子,然之后,類似的發放禮品,幫助村民打掃衛生,規整公共部位,統計問題等等的事情繼續進行。
直到正午時分,他們慰問到第三個村子,洺水縣的一干主官都趕來了,大家才停下來,開始用餐歇息。
洺水縣的縣令叫于則,是原洺州別府的一個管事,民政署的署長,叫郭亮,是大家推舉出來的比較會處理事情的一個原淮南水軍的百夫長,他們事先是收到了于秋要過來慰問百姓的消息的,不過,并不知道于秋要從哪個村子慰問起。
于秋見他們帶著自己屬下的一些工作人員過來之后,笑著招呼他們到自己身邊圍坐下來道,“你們將洺水縣治理的還算不錯,沒有辜負我的期望。”
“多謝公子夸獎。”
“多謝都督夸獎。”
兩人帶領大家同時抱拳朝于秋行了一禮,笑容都還沒有展開呢!卻見于秋將自己剛才記錄問題的筆記本遞過來又道,“你們先看,看完了再發表意見,郭亮要是有看不懂的地方,于則你解釋給他聽。”
于則的視線掃到了筆記本上,很快,表情就有些僵硬了,要是不是于秋的笑容看上去很輕松和藹,他都感覺,于秋剛才的那句夸獎,是反著說的。
郭亮的文化水平倒沒有于秋想象中那么差,很快,他們兩人就將本子上記錄的東西看完了,將本子交還給于秋道,“是我等的工作沒有做細致,我們甘愿接受懲罰。”
于秋笑著擺手道,“我剛才說了,你們已經將洺水縣治理的很不錯了,按照李唐朝廷的標準來算的話,洺水縣已經算是大治了。
之所以還有這么多問題,不是你們的責任,是因為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