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重建安置下來之后,各種生產生活的問題,會陸續的冒出來,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你們還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已。
不過這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不同的環境下,需求就會不同,各種問題,都在不斷的冒出來。
村里沒有水泥曬谷場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用水泥曬谷場曬谷物有多好,日子也就這么過了。
可現在有了水泥曬谷場,大家卻都想要用曬谷場來曬谷物,這是大家的要求水平提高了。
還有,以往的村子里,以前沒有家家都養雞,現在不一樣了,家家都有幾十只,有的甚至上百只,這些雞平時在村子四周自由覓食,有可能吃了別家田地里的菜或者谷物,而歸籠的時候,哪只雞是哪家的,又容易搞混淆,不好分。
更有一些家里還養狗的,控制的不好,就容易咬死雞,或者到處亂拖東西,引起鄰里糾紛。
最多的,應該是牛頂架的事情了吧!
以往洺州地界很少有三百戶生活在一起的大村子,更不會像現在這樣,達到了每兩家有一頭耕牛的地步,這一個村就有上百頭耕牛,這些牛平時都在方圓幾里地之內打轉,一旦到了發情期,牛的脾氣會變的暴躁,頂架是難免的。
可是,各家都將耕牛看的跟寶貝似的,不愿意見到它被打傷,有的時候因為要拉開頂架的牛,還容易傷到人,那么,一些由于牛頂架,而產生的糾紛也就多了。
這些都是小事情,管不到那么細致,也并不是你們的錯,但這些問題,并非是不可解決,你們平時需要多收集鄉里的這些情況,集思廣益的將其解決,讓咱們的百姓們,沒有生產上的憂慮,也沒有生活上的憂慮?!?
于則和郭亮聽的連連點頭,其中郭亮開口道,“都督真是菩薩在世,心心念念的,都是咱們百姓的日子過的好不好,相信,知道了您的這一片愛民之心,鄉里的百姓們在遇到一些糟心的事情的時候,也會保持克制的?!?
于秋笑著點了點頭,沒有答話,于則又道,“公子,屬下有一個問題一直想不明白,咱們又不收這些百姓的稅,卻要照顧到他們的方方面面,在他們身上投入那么多,這圖的是什么?”
于秋知道很多原先出身于盧氏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便給他解釋道,“誰告訴你,必須得收稅,才能盈利的?
這是一種很落后的模式,尤其是對于原產出者收稅,其實和殺雞取卵,沒有區別。
你要想想,這些百姓們因為不交稅,富裕了之后,會有什么效果。
就像你們洺水縣的百姓,在擁有了大量的耕牛,先進的耕犁,高產的糧種,等等一系列的東西幫他們增加產出收入了之后,他們開始做什么了?
讓一部分富余出來的勞動力,外出為我們做事情了。
讓孩子們學習讀書了。
開始買咱們制造出來的商品使用了。
當他們的勞動力更加富余,孩子的文化水平更高,就能給我們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東西出來的時候。這些他們制造出來的東西對外售賣,為我們賺取回來的價值,遠遠高于一點點田地里的產出。
而且,這種模式,是和諧的,是你情我愿的,沒有了那種壓迫和被壓迫,剝削和背剝削的感覺在,老百姓對我們只有愛戴,不會有痛恨,當他們種田是給自己種,而不是給別人種的時候,他們會更加用心,產出也會更加多,而只要大家的產出多了,這個社會的所有物資,也都更加充沛了?!?
聽完于秋這段話,于則頓時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難怪這位三公子做什么什么成,原來思想差距在這里。
同樣是七十萬人口,他們是在你的皮鞭下給你干活,和是在心甘情愿的狀態下給你干活,收獲的成果,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當商品的利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