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如果問誰對于秋最了解的話,那肯定是非李秀寧莫屬。
她雖然沒有經常跟于秋在一塊,但卻是從最開始認識他,就一直在分析他的做事意圖。
而她得到的結論就是,于秋這個人心里是有善念在的,甚至是一種對所有人類的大善。
雖然他在發起狠來的時候,連自己的親生父親和哥哥都殺,但是自從他開始聚集饑民百姓開始,走的其實一直是一條救民之路。
因為在此之后,無論是拯救被瘟疫侵襲的百姓,還是抵抗突厥的入侵,將他們逼道談判桌上,等等等等,最終的目的,無一不是想要救助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這個人是并沒有什么家國概念的,無論是突厥,吐蕃,高句麗,甚至是已經覆滅的吐谷渾和倭國,他都可以讓其為自己所用,這一點,從洺山書院收納所有國籍的學子就可以看出。
也正因為如此,李秀寧又可以隱約感受到于秋內心里的野心。
如果沒有吞并天下,或者說兼濟天下的野心,他又怎么可能沒有家族,種族,國籍之分呢!
如果真要找什么詞來定義于秋的話,李秀寧認為應該是梟雄。
在她看來,一個做起事情來可以極其狠辣,極其利己,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卻又有著為國為民理念的人,就是梟雄。
這樣的人需要人在旁邊盯著,因為,一旦他生出了什么不好的想法,整個世界沒有人能阻止的了他。
她自己在夏國待過一段時間,只是學習了夏國的皮毛,就用短短兩年時間,將公主府的產出翻了近十倍,可以說,她太知道夏國的戰爭潛力有多大了。
而她覺得,現在整個李唐,只有自己能夠勝任這份盯著于秋,甚至是引導于秋的工作。
他相信于秋心里存在的那股善念是真實存在的,相信自己從中調和,是能夠讓李唐和夏國繼續保持現在這樣和平發展的狀態的。
所以,即便全天下都知道,她與于秋之間是一場政治聯姻,是一場沒有多少愛情支撐的婚姻,她也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接受。
對于兩國,對于整個東亞數千萬百姓的福祉來說,她個人的愛情,渺小的簡直不值一提。
所以,次日一早,李秀寧就隨李建成進宮了,并且有史以來第一次的站在了太極殿上,以平陽安國公主的身份,議政奏事。
“父皇,臣女出嫁之前,有三件事要上奏,忘父皇準許。”一身華貴的公主儀裝,看上去十分威嚴的李秀寧,在朝會開始以后,直接走到了大殿中央,拱手向李淵道。
“三娘且講來。”李淵眼神復雜的看向這個神情看上去有些陌生的女兒道。
“這第一事,便是父皇,乃至諸位臣工,今后治國理政,必須以民意為重。”李秀寧十分簡略的道。
“善,古人常言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要君舟不覆,需得民心思定。
父皇,此一策,當立為我大唐基本國策。”李世民在李秀寧講完之后開口贊道。
“準奏。”李淵點了點頭笑道。
過往的時候,任何一個帝王上位,都會喊出以民心為重的口號,他覺得,這種場面上的話,講出來也是為皇室臉上貼金,李秀寧既然鄭重其事的說了,自己怎么有不順水推舟,往直接臉上貼金的道理。
不過,李秀寧在李世民說話之后,卻是轉頭白了他一眼,讓他閉嘴,又轉頭拱手向李淵道,“父皇,臣女所講的以民意為重,可不是客套話。
民意和民心是兩碼事,民心安定和民生向好發展,也是兩碼事。
沒有人不想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好,尤其是底層的廣大老百姓,作為百姓的君父,您應該要知道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