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這人吧,說實在的,本事還是有的。不然,他也不會從一個小小的郎官,做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
只是,他這種善于鉆營,察言觀色,見人下菜碟的本事,一直飽受像張九齡這樣一心為社稷,為天下百姓著想的大臣們的詬病。
張九齡是純粹的草根出身,能做官真的是要感謝大唐承繼前朝的科舉制度。張九齡“幼聰敏,善屬文”,十三歲那年,就把自己的文章寄給了當時的廣州刺史。
那刺史看了后大呼,“此子前程不可限量耳”。后來,張九齡赴京參加進士科考,因文采出眾,再加上那位刺史的舉薦,果然一舉中第,被授予校書郎之職。
后來,張九齡又得到燕國公張說的賞識,不但與他認了本家,還極力向玄宗推薦他。雖然張說倒霉的時候,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發往外地做官。可最終,張九齡不但回來了,還再次被玄宗重用。
張九齡能坐上宰相首輔的位置,無它,實乃名至所歸,人品使然。
張九齡雖然瘦弱,可無論何時何地,那腰板都是立的筆直,如不老松一般。再加上他身材略高,相貌堂堂,風度氣質俱佳,就連李泌也開玩笑說,長大了有張九齡這般樣子便知足了。
所以,在注重顏品的大唐,張九齡就成了大唐官員里的代表人物。風姿卓越,人中翹楚,說的就是張九齡。
只外貌這樣出眾也就罷了,偏偏這張九齡還文采斐然,寫的詩作也俱是上品。像是什么“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鄰”,這樣的人品加上詩作,讓他成了大唐宰相中,少有的精品人物。
這樣的人,說出來的話,做出的事情,玄宗還是要給幾分面子的。畢竟,張九齡屬于那種人才難得,難得人才的人物。
所以,在兩位宰相的反對下,李林甫入相一事便擱置了起來。不過,玄宗為了安慰武慧妃,也為了安慰高力士,下詔升李林甫為黃門侍郎。
黃門侍郎,這官職原先是裴耀卿的。裴耀卿領侍中一職入相后,這黃門侍郎的官職就一直空著,現在李林甫突然擔任此職,明眼人都明白,李林甫的一只腳已經踏進了相門。
張九齡和裴耀卿看到那份詔令的時候,幾乎是同時苦笑著搖了搖頭。兩人心里都明白,圣人這是非要讓李林甫做宰相了。
雖然兩人貴為宰相,可對這份詔令卻沒有絲毫辦法。因為,大唐開國以來,三品官員的認命,皆由圣人欽定。
黃門侍郎的品秩雖是正四品上,可大唐三品官的品秩只有正從之分,而不是像其它品秩那樣,正從還分上下。所以,這正四品上,也被視同從三品下。也是穿紫服,配金魚袋的。很多時候,也是歸圣人欽定的。
兩個人都知道,這時候去找圣人說什么也不合適,那無異于虎口拔牙,后果就是君臣之間大吵一架。
“圣人已是退了一步,總要給他個面子的。”裴耀卿苦笑著說道。
“李侍郎無才,不可做宰相。”張九齡憤憤然的說道。
裴耀卿看了他一眼,說道:“李侍郎無才,卻從九品的千牛衛一路做到了這黃門侍郎的位置上,你說,他是有才還是無才。”
張九齡嘆了一口氣說道:“總不能就這樣讓他入相吧?若是這樣,這社稷百姓……”
裴耀卿看了看窗外,低聲說道:“相公不可過于計較此事,你本家兄長張公與李林甫有舊怨,若是你過于糾纏此事,說不定會有人說你是狹私報復,不能容人。”
裴耀卿這些話,頓時讓張九齡猛然醒悟過來。當年,宇文融和李林甫勾結,把張說差點整死,他自己也受牽連被發往外地做官。
現在,他已經是宰相了,一味的反對李林甫入相,那么,就會有人造勢說他這是狹私報復。
想到這里,張九齡憤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