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賈寶玉”“孫少安”有感
有的人生于世俗,卻不落塵網;有的人處于底層,卻不甘于平凡;有的人雖已八旬之齡,卻仍心懷大愛,心系蒼生……
人性之美,在于尋求靈魂的自由,擺脫俗世的桎梏。
向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賈寶玉,生于封建家庭,長于封建社會,但他卻不甘落入塵網,與封建社會抗爭,尋求靈魂的自由。他不喜俗臭書生,他不愿考取功名,他愚笨嗎?不,從他給大觀園題的四副對聯便可看出,他在詩詞方面是極有天賦的,他不過是不想、不愿罷了。她追求平等,常與丫鬟,下人鬧成一片;她不受封建禮制約束,與黛玉熱烈相愛;他遵從內心,于是便有了之后的立地成佛……
寶玉追求自由,崇尚平等,遵從內心的人性之美,熠熠生輝,可贊、可嘆!
人性之美,在于尋求不凡的人生,在平凡中見證不凡。
發光不是太陽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孫少安,生于社會底層,長于社會底層,但他卻不甘于平凡,依己之力,努力工作,改善生活,于平凡中創造不凡。孫少安與孫少平不同,他有贍養父母的重擔,有養育妻兒的責任,他只能在黃土地上耕作。他與孫少平又有些相同,他不甘于現狀,他向往新生活。于是他吃著黑面饃饃,做著最底層的工作,最終帶領雙水村村民開磚窯,吃上了白面饃饃。泰戈爾曾說,生于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我說,平凡亦是不凡。
少安不安現狀,踏實中奮斗,沉默中不發的人性之美,熠熠生輝,可贊、可嘆!
人性之美,在于始終心系蒼生,堅持內心的堅持。
事常在人為,事總在人為。鐘南山,治于非典,投身新冠。武漢有事,他站出來說都別去武漢。自己卻坐著地鐵連夜趕往武漢,八十多歲的老人,在國家危難,人民有事之時,那瘦骨嶙峋的身軀,巍然如一座大山。鐘南山院士展現出的家國大愛,人性至善,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便崇尚的。孔孟的仁,道家的平等大同,如今的人人平等無不體現著人性至善。而西方也同樣向往,觀《巴黎圣母院》時,丑陋的男主對女主艾斯梅拉達所展現的至真至純的愛,使人性之善熠熠生輝!
南山院士善良至純,心系家國,關懷蒼生的人性之美,熠熠生輝,可贊、可嘆!
讀《紅樓夢》的賈寶玉,我看到了人性的自由與平等;讀《平凡的世界》的孫少安,我看到了人性的不平凡;讀“新冠”中的南山院士,我看到了人性的至純至善。
人性之美,最是動人。
人性之美,熠熠生輝。
——20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