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去彌補。
董斌手下雖然沒有極其精通情報偵察的人才,但擁有情報收集能力的士兵可不少,包括但不限于斥候。
董斌軍中斥候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齊將的部隊。
這極大的彌補了董斌不擅長情報偵察的缺點,甚至在這方面他還在一種齊將屬于中上流層次。
代價就是董斌為了培養那些擁有偵察能力的士兵花費了更多的銀子。
因此他自己的收入也受到了影響,不像其他齊將那樣富裕。
不過董斌也不是很在意這件事,他身后是齊國的大世家董家。
區區銀子算得了什么,只要手里掌握著兵馬,董家就能不斷的發展壯大。
在齊國,齊王想要換掉一個將領有時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除非他不在乎之后可能引發的混亂。
董斌負責大河上游的兩處渡口,他只要防守好這兩處渡口不讓楚軍先鋒渡河,齊軍就能和楚軍在大河上爭鋒。
水戰比陸戰更加難以預料,齊軍非常愿意與楚軍打水戰。
董斌手上只有五萬人,還有兩萬是守衛兩座邊城的固定守軍,不能輕動。
三萬vs五萬。
董斌在兵力上并不占優,但他有信心守住渡口,前提是他能找到楚軍渡河的正確渡口。
防守的一方總是占據些優勢。
三萬防守五萬肯定沒有問題,董斌也有這個自信。
但一萬五防守五萬就不行了,董斌也不能找到第二個自己指揮另一支隊伍。
楚軍的先鋒大將叫做熊剛,也是熊氏一族的人,只不過熊氏一族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至少這位先鋒大將和之前的征宋大將熊烈就很不對付。
如果不是熊烈在宋國吃了大虧,熊剛還成為不了這一次的先鋒大將。
熊剛就是要讓那些人看看,他熊剛也能成為名將,征討一國!
憑什么族內的資源都要優先那些老家伙,年輕人才是熊氏一族的未來。
熊剛的想法沒毛病,熊氏內有遠見的人也知道怎么做對熊氏最好,但想法與現實之間總是充滿了割裂,在熊氏掌權的都是老人,他們當然要有限考慮自己的利益,就算是子孫后代也要稍稍往后靠靠!
熊剛這種剛剛而立的壯年男子肯定不愿意四十歲以后在等著接權,權力是爭出來的!
想要奪權,首先要立下功勛,到時候誰想阻攔都沒有理由。
渡過大河,踏上齊國的土地就是第一步!
熊剛有兩個選擇,不多,不管選擇那個渡口渡河被發現的概率都是百分之五十。
被發現,或者不被發現。
既然如此,熊剛也沒有過多的謀劃,選擇一個渡口之后開始準備渡河。